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凝聚了非凡的匠心。吴江,素有古运河畔“吴根越角”之美称,是千年古运河上的一颗美丽明珠,这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文化财富,孕育了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吴江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3个,苏州市级名录项目18个,区级非遗项目79个;有67人被命名为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杨文英为国家级传承人,芮时龙为江苏省级传承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吴江“非遗”,去感受吴江人民坚守的匠心!
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采用江南水乡特色展陈风格,以“大手牵小手”模式,突出吴江特色项目——蚕桑丝织技艺、芦墟山歌以及同里宣卷等,通过“非遗资源”、“工作成果”的展示,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吴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墟山歌:别树一帜
芦墟山歌作为吴歌的组成部分,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它是吴歌的一个支脉,以原芦墟镇为中心,主要分布于环汾湖四周的乡镇,以及沪浙毗邻地区的乡村。芦墟山歌源远流长,题材广泛,涉及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儿歌、杂歌、新民歌等内容和形式。长期以来,芦墟山歌大都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和渔民演唱,他们在插秧、耥苗、踏车、收割、摇船、捕鱼等日常劳动中,边干活边唱山歌,既可宣泄内心的情感,又可调节精神,消除疲劳。
近年来,由于年事已高,曾活跃在田间场头的老歌手相继过世,幸存的歌手已寥若晨星。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消费社会的冲击,山歌的生存土壤日益贫瘠,氛围渐趋稀薄。
同里宣卷:朴实民乐
同里宣卷作为吴地宝卷的组成部分,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拓展项目名录)。宣卷源于唐代佛教讲经,原是宣讲经典的民间宗教活动。从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间,它发展成一种说唱艺术,有说、噱、弹、唱、表、做等手段,人数一般三到八人不等,一人主宣,一人或两人应和,余人以乐器伴奏,表演灵活。三百多年来,它一直是江南民间曲艺的重要支流,具有流变性、丰富性、群众性和教化性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积淀和重大的研究价值,是传统文化的文献宝库和活化石。
近年来,同里宣卷观众大量流失,老龄化现象严重,演出市场萎缩,演员出现断层,低俗化倾向加剧,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铜罗黄酒酿造技艺:清爽醇香
早在吴越春秋时期,铜罗的民间作坊就开始酿造宫廷贡酒和民间用酒,迄今已逾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铜罗黄酒酿造技艺是苏派黄酒技艺的重要代表,在酿造工艺、香气、口感上都传承并体现了典型的苏派特色。
尽管铜罗黄酒酿造技艺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但如何突破区域性发展瓶颈,提升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仍是严峻的挑战。
七都提线木偶:惟妙惟肖
七都昆曲木偶诞生于清代道光年间,依托于七都镇吴越村姚氏创立的“公记保和堂”进行演出,这是全国唯一的木偶唱昆曲的祖传班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平望灯谜:百姓年味
平望灯谜是继承民国以来吴江地区优秀的灯谜传统。它既是一种训练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巧妙形式,也是深具民族性、群众性、趣味性的娱乐项目,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上述铜罗黄酒酿造技艺、七都提线木偶、平望灯谜已被列入江苏省级项目名录及扩展项目名录。除此之外,苏州市级项目包括评弹艺术、摇快船、贝氏痔科、蚕丝被制作技艺等;吴江区级项目包括吴江蚕桑丝织技艺、彩塑制作技艺、七都太湖渔歌、松陵佛雕、同里剪纸等。
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位于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二楼(吴江区松陵庙前街9号),建筑面积330平方米,分为非遗资源区、工作成果区和互动展示区,于2019年4月14日正式启用。吴江非遗展厅展厅通过图片、文字、展板、影像、实物以及现场互动等手段,表现了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地域特征,成为宣传、展示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和新阵地。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丰富,各具特色,坚持发掘与培育、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模式,使非遗更好地传起来、活起来、强起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微信后台留言可免费获取精美印刷版
编辑:朱佳成
监制:乔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