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全红 唐婉岚
“5·12”汶川特大地震、“4·20”雅安芦山地震……本报记者曾在四川遭遇的多次大地震中深入一线,与当地统计人一起,担当使命、守望相助,一次次被四川统计人的坚韧与担当所感动,一次次见证了统计工作在灾难面前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发生6.0级地震,长宁、珙县等地房屋垮塌、道路封堵、人员伤亡、灾损严重。6月22日,珙县再次发生5.4级余震,震中连续遭受二次灾害。短暂的惊慌之后,当地在十几分钟内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包括统计系统在内的各行各业第一时间到岗到位,井然有序地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
生死抉择临危不乱的统计范儿
6月17日22时55分,刚加完班走在回家路上的珙县统计局局长龚琼突然一阵眩晕,接着被拱起的地面推倒,抬头便看见两边的高楼剧烈摇摆,耳边传来令人发慌的轰隆声和玻璃的破裂声,她心里咯噔一下:“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看来这次跑不了了。”她艰难地靠向旁边的一棵大树稳住身体。十多秒后地震结束,她拿出手机给家人和同事拨打电话,都无法接通。稍作平复,她将挎包顶在头上向单位跑去。
珙县统计局办公室位于县政府办公大楼一层。在奔跑回单位的途中,龚琼已接到上级通知:这次地震的震中虽在长宁县双河镇,但因珙县县政府所在地巡场镇紧挨双河镇,人口多、建筑密集,预计受灾更严重;县政府办公大楼被设为临时安置点,开放接纳受灾群众;统计局所有办公室被征用,局长办公室被征用为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回到单位后,统计局23名干部职工也陆续赶到,局党组当机立断:2人留在安置点安置灾民,其余21人连夜冒雨赶赴底洞镇参与救援、安抚和转移安置工作,并开展灾情统计。
珙泉镇统计站站长蒋宇君现在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大表姐”。地震发生后,她和统计站的同事李倩将孩子托付给家人,便一起连续奋战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帐篷里,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负责收集、汇总、核查来自各部门、社区和村的各类报表,一周之内累计汇总近千张。“‘大表姐’很重要,不可取代。”珙泉镇副镇长万飞表示,统计分析工作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珙泉镇统计站蒋宇君和李倩在填核查表。
危难时刻坚忍不拔的新生代
1992年出生的李思思是长宁县双河镇统计站的统计员,6月18日清晨,惊魂未定的她和同事抬着梯子跑向坍塌的农贸市场,在断断续续的大雨中,陆续救出了困在房屋内的3名群众,紧接着又自发跑到临时安置点帮助分发救灾物资。双河镇的统计站在地震中受损无法进入,她就在临时搭建的办公帐篷里开展灾情统计工作。
同样奔跑在救灾现场的还有1993年出生的社区统计员、普查员向柠杰,救人、搬运物资……他连续作战30多个小时,一身衣服被雨水、汗水、泥水浸染得斑斑点点,后来实在累得受不了,就靠在办公室的桌子上眯了大概3个小时,睁开眼,又四处忙活。
突来的地震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长宁县统计局总统计师徐一月取消了和女儿约好的暑假旅行;统计局局长彭华连夜组织召开会议,安排救援方案。6月18日清晨,统计局21人在余震中分组前往受灾村了解灾情,安抚受灾群众,讲解地震知识,并汇总上报情况。长宁县副县长李伟说,干部进村开展的救援和安抚工作,给当地受灾群众吃了定心丸,稳定了老百姓的情绪,在生死关头,统计队伍全员上岗,没有一个逃兵。
长宁县双河镇统计站李思思。
地震发生后,国家统计局、四川省统计局党组第一时间发电慰问,并要求震区统计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此次抗震救灾工作当成一次党性考验,以此作为一次深刻的主题教育,倡议党员干部做好带头模范作用,充分发挥统计作用,积极投入到当地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去。宜宾市统计局针对灾情专项设计了《“四上企业”受灾情况调查表》,及时收集整理完成相关分析,并在系统内积极组织捐赠救灾款。长宁、珙县统计系统也自发组织捐赠活动,科学开展自救互救工作。
在四川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地震在四川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尊严”。确实,位于地震多发区,四川人在大灾面前格外英勇和无畏,而四川统计人更以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再一次在大灾难中展现出了特有的统计风范。更让人感动又让人欣慰的是,统计队伍中的“90后”在危难中展现出了新生代的新风貌,让我们看到了统计精神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中国信息报》7月4日刊载)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