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和家人在旅程中,外头风雨不小,船也晃得要死,网络时断时续,停更的借口准备了整整七个,可以依次拿来使用。
说实话,在那个信息刚发布的时刻,哪怕事情再匪夷所思,但我依然为这座城市感到骄傲。在民间始终保有“刑不上大夫、负面不上纳税大户”的认知下,它会告诉人们,忍耐度在哪里,底线在哪里,当大家一起声讨时,我们也会知道社会的共识在哪里。
后面有一个常规操作。但在确有其事的前提下,与其说“不许”,不如说“等我更准的”,不然就得接受被斥“共谋”。
二
这些年来,我有一个业务,叫做“为客户协同打造企业负责人人设”。但说实话,这项业务开展得相当不顺利。
业务模块用大白话说,特别简单:帮忙写老板专访新闻稿,或者以对方的老板为第一人称写枪手稿。
刚开始接触这类业务的时候,我确实是被对方唬住的:绝大多数的老板荣誉等身,学历惊人,政商学界赞美有加,家庭美满热心公益,是这个大学那个大学的标杆学员,和各种领导名流握手的照片素材可以有几百个G。
我会产生一种钦慕感,觉得他“没有打造人设”纯属低调,或者是表达能力不好,能协助做这件事情,是我此生的荣耀。
直到我真的见到了其中一部分委托人。直到我真的参与到了少数“名流荟萃”的“私密圈”。
后来我会劝他们的品牌或者公关,要么调整预期,要么算了。因为“他们希望拥有的人设并不是他们自己”,或者直接点说,“德不配位”,至少“德不配那些证”,一旦缺乏呵护,一旦他稍有忘形,未来就很可能一戳即破。
他们在这个“设计人设”下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表态,每一场演讲,在未来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对比的素材,除非他们真的愿意奋发学习,和善亲民,朝人设靠拢。
很遗憾,基本没有。他们笃信“媒体怎么写我,大家就会怎么认识我”。
后来我再也不相信什么商学院,什么模范,什么奖章,什么先进,它当然还是一种参考,但绝对不是判断的依据。荣誉可能来自于互相捧场,学习可能只是一个富人社交圈,更何况,人还有可能学坏。
我坚持要见本人。和他们聊上半小时。当然我看人也不一定准,但我总得先判断一下,未来会不会被打脸,预期与实际有没有贴合点,这事儿能不能做成。
三
但总有人会有。
荣誉太简单了。学业也太简单了。生活中的一切都太简单了。聚光灯下的人设,正确又伟大,油光光的脑袋上散发着教主的光芒,只要随口说一句,秘书就开始行动,团队就开始攒“这个表态提纲挈领”。
只有那些黑暗的乐趣,才会让他们露出笑容——因为普通人“玩不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