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教育编辑部
来源于公众号教育(ID:edu618)
7月10日,备受关注的“男子20年后打老师”案一审宣判,打人者常仁尧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
常仁尧不服,当庭表示上诉。
就在开庭前,常仁尧的父亲说,如果儿子被判有罪,将对当年打儿子的张老师进行追诉;
一审宣判后,常父对张老师的声讨,也将通过法律途径正式开启……
跨越20年的心里羁绊,一场师生之间的恩怨纠葛。
有人说冤冤相报何时了。
可我却觉得,小时候的烙印会镌刻在成长深处,只要事关孩子,就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正是因为“棍棒教育”在20年前的教育环境下被默许,才让常仁尧成了当年那个“受气包”。
所以,
别让孩子为别人的过错买单,
有的委屈,还是不要让孩子受得好。
沉默中爆发
常仁尧今年33岁,大学毕业后靠着开淘宝店做服装生意,有了一些积蓄。
在家人眼里,常仁尧是一个顾家的好儿子、好丈夫;在外人看来,他更是一个热心公益的好后生、好青年。
他经常给村里的老人和困难户捐款,还为村里添置了乒乓球台和健身器材。
当得知高中班主任乔老师生病需要做手术时,常仁尧更是毫不犹豫地捐出了1万元现金。
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犯下拦路打老师的罪行呢?
13岁时,常仁尧上初二,一次瞌睡,被当时的班主任张老师叫到讲台前责罚。
张老师勒令常仁尧蹲下,嘴上不停地辱骂,还用脚把年幼的他从讲台前一直踹到教室后……
常仁尧同桌的馒头被人吃了,张老师说是他吃的,动手打他;
常仁尧曾被勒令面朝黑板站立,上衣和背部之间插进一块木板,回忆起来,他说“当时的自己就像一个劳改犯”;
还有一次,因为家里穷晚交了学费,常仁尧被张老师“歇斯底里近乎疯狂的毒打”。
……
这些曾经历历在目的真实场景,最后化成了一场场梦魇,一次次把黑暗中的他吓出一身冷汗。
常仁尧的父亲回忆,当时自己刚刚跟前妻离婚,为了生活外出打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
儿子在学校的这些遭遇,之前从没听他提起过。
“当年我要是知道这种情况(儿子被打),就不会有现在这些事情发生了。”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最终,年少时的愤懑、屈辱、恐惧,在一个个不眠之夜里,被无限放大。
也就注定了,这场“20年后打老师”事件的最终“爆发”。
如果常仁尧年少时的“委屈”被家长第一时间觉察并解决,20年后的这场备受关注的“打老师”事件就不会发生。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倾听他们,更要信任孩子。
一次正确的示范
家长的态度是孩子成长的底气。
很多孩子曾对大人的做法表示过怀疑,比如:妈妈,你教过我不要说谎,为什么他说谎却能得到原谅。
这是我朋友凯莉最近遇到的一件“棘手”事。
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被人欺负了,额头和脸上被抓了好几条血道子。
幼儿园老师说是两个孩子玩闹时,不小心弄的。
儿子听完老师的话,默默地低下了头,整个回家的路上都没有再跟妈妈说话。
凯莉意识到事情肯定没有老师说的那么简单。
在她的追问下,儿子告诉了她另外一个版本:
当天下午自由活动,老师放了儿子最爱看的动画片。
“我明明在看电视,什么都没干。小壮走过来,一会儿摸摸我的衣角,一会儿拽拽我的头发。
我让他不要挡着我看电视,可是他却用指甲抓伤了我的脸。”
这时候,路过的老师看到了,没想到小壮却先开了口:“老师,我们俩玩呢。”
老师当时比较忙,说了两句就离开了。小壮冲儿子伸伸舌头,跑开了。
“妈妈,我根本没跟他玩,他是故意抓伤的我。”儿子觉得很是委屈。
听完儿子的话,凯莉做了三件事:
1、 当着儿子的面给老师打去电话,告知老师事情的真实原委;
2、 和老师一起约定,第二天去看教室里的监控录像;
3、 约小壮的家长见个面,让两个孩子自己商量如何解决。
不出所料,事情的经过正如儿子所说。
最后,小壮跟儿子道了歉,儿子也表示会原谅他。
有家长问凯莉:
“你为了这么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去找老师,就不怕老师对你有意见?”
凯莉却说:
“如果就因为这么点小事,让我儿子开始怀疑自我,甚至质疑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规则。
作为家长,我有必要去教会他正确应对的方法。”
孩子3岁以后,在学校的时间比在家里还要长。
我们不能时时处处守护在孩子身边,但是一定要教会孩子应对“委屈”时的正确方法。
很多时候,孩子距离成长,只差一次家长的正确示范。
与世界和解
孩子受了委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受委屈以后不知道如何排解。
在普吉岛的某亲子度假村,一天下午,孩子们上完网球课后,因为工作人员的疏忽,一个澳洲小孩被遗漏在了网球场未带回住宿区。
当年轻的工作人员发现人数有误后,惊慌失措地返回场地将孩子带回。
孩子因为在无人的场地一个人待了很长时间,又害怕又无助,脸上挂满泪水。
这时候,母亲蹲下来安慰只有4岁的孩子,并说了一番话,让孩子受益良多:
“已经没事了,那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的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去亲亲那位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
听到妈妈的话,孩子垫起脚跟,亲了亲蹲在身旁一脸歉意的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的告诉她:“不要害怕,已经没事了!”
这位母亲可能私下里也对工作人员的失职表示了怪罪和不满。
但是,很明显她更希望孩子以强者的姿态去面对受委屈这件小事。
未来,孩子在与他人的相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摩擦、受些小伤害、吃点小亏。
如果一味的苛责别人、不断放大生活的不如意,无法从“委屈”中走出来,就很难保持心态的平和。
疏解负面情绪,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达到与世界、与自己的和解,这才是“委屈”教育的最高级。
一味的忍让,容易滋生自卑的心理;
简单的“打回去”,又会成为“以暴制暴”的温床。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李玫瑾教授曾被问到:如果孩子在学校被打了怎么办。她毫不犹豫地说:“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
知乎上,有人问“被人欺负是一种什么感觉”?
下边有一条回答:
“他们(欺负我的人)都走了,只有我,这么多年来,一直留在当年的教室,从未离开。”
常仁尧20年后打老师,是因为那个瘦弱的自己一直站在曾被打的那间教室里无法离开。
麦咭有话说
当孩子受了委屈时
作为家长,一要倾听
二要教会他们及时梳理负面情绪的方法
最后再告诉他:不重要,忘掉它!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教育(ID:edu618),教育致力于为1~12岁儿童打造前沿、权威的家庭亲子教育平台,通过解读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跟进教育部政策,为家长提供有指导价值和意义的内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