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抗联后代荆荣华将崔家大车店交通站原样复建。 本报记者郭俊峰摄
□本报记者 张长虹 孙铭阳
江水无言,见证历史变迁。在黑龙江畔,有一座蕴含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城——萝北,这里不仅有黑龙江流域文化,更有用热血和生命书写的东北抗联文化。
风云飘过80载。80年前,在萝北县境内黑龙江南岸兴东村,有一处以“崔家大车店”为掩护的兴东抗联交通站。兴东抗联交通站始建于1939年春,由时任东北抗联第六军政治部主任冯仲云和高禹民等人组建。同年末,赵尚志带领陈雷、于保合、李在德等人,脚踏黑龙江坚冰到苏联参加会议,寻求国际援助。
兴东抗联交通站当年的小联络员荆树有如今已经87岁了,他的儿子荆荣华告诉记者,联络地点是当时的“三家窝棚”,即以种地为生的崔家地营子、靠打猎捕鱼养家的荆家鱼皮沟和以种菜为主的孙家菜园子。1944年因汉奸告密,该交通站惨遭破坏,包括自己爷爷荆成玉在内的多名交通员被敌人杀害,奶奶苏英和那时还未成年的几个孩子带着国恨家仇,继承先烈遗志,继续秘密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走进复建后的崔家大车店,可见李敏老人2015年手书的“兴东抗联交通站遗址”几个大字,这里陈列了李敏等人参观纪念馆时的照片。
“李敏阿姨曾多次来到这里,去年7月12日,她还来为赵尚志渡江纪念碑落成揭幕,并看望我的父亲。回去9天后她就逝世了,我父亲一直为此很难过。”荆荣华说。
在荆荣华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距离崔家大车店不远处的赵尚志渡江纪念碑前。纪念碑由白色花岗岩制成,碑身正面镌刻着李敏题写的“赵尚志渡江纪念碑”八个大字。
这块纪念碑是由荆荣华自费制作安放在这儿的,纪念碑在整体设计上满含寓意:总高度459.3厘米,重45.93吨,象征着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
记者发现,在纪念碑与崔家大车店中间靠近黑龙江一侧,还保留着当年抗联将士相互联络用的“信号石”。村民们说,当时以“信号石”通知抗联队伍,如果村里情况正常,就放一块带眼儿的石头,眼儿石上再放一块小石子,这样,抗联战士就可以放心进村了。在“信号石”与纪念碑之间,一棵被当地人称为“深情柳”的大柳树随风摇曳,旁边牌子上写着的一首小诗讲述了大柳树见证的那段岁月:“三棵树下隐藏深,个个菜团抗日情。今日重返深情地,无法老泪不纵横。”
缅怀历史,不忘过去。如今东北抗联的后人荆荣华自办了一个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展出战争遗物400多件(套)。他说,自赵尚志渡江纪念碑矗立在这里以后,兴东村成为萝北县红色旅游景点,也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常有师生来到这里,聆听抗联后代讲述先辈们那段不屈不挠的民族抗争史,缅怀他们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
如今的兴东村,物阜民康。在当年的抗联交通站旁边,“农家乐”红红火火开起来了。兴东村民们承袭了当年“三家窝棚”勤劳肯干的民风。抗联后代荆荣华接过了父亲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抗联文化的宣传。“上级政府已经开始筹划扩大交通站纪念馆,拓宽改建通往兴东村的道路,到那时将会有更多人来这里参观旅游,村民们会有更多的事可做。”荆荣华对未来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