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陇南文学
名家推介
甘肃省文艺终身成就奖——黄英
黄英,1937年10月生,字篱野,甘肃省西和县人,西北师大中文系毕业。1999年加入中国作协,系陇南地区最早加入中国作协的作家之一。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陇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曾任甘肃省作协理事、天水市文联副主席、西和县政协副主席等职。
出版及主编图书13部,著有童话故事集《九眼泉》、儿童文学集《黄河龙》、长篇历史小说《梦醒敦煌》、长篇传记文学《忧满黄河--邓宝珊将军传奇》、诗集《龙之歌》、历史故事集《绿色的传奇》、诗词集《篱野吟稿》、散文集《心海帆影》、诗词集《黄英诗词存稿》、随笔集《灯窗散论》等10部作品出版并获奖,另编著《陇右民间传统童谣与游戏》、主编陇南故事集《杏花雨》、主编《尖崖沟铅锌矿志》等3本书,尚有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各约16篇及部分散文作品未结集出版。
1959年11月,在《红旗手》(《飞天》杂志前身)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崖畔青松》,60年来,黄英先生在诗歌、诗词、剧本、儿童文学、童话故事、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评论等方面均有广泛涉猎,共创作文学作品300余万字,以儿童文学影响最广。其儿童文学集《九眼泉》历获“1980-1981全国少儿读物优秀图书奖”、“红领巾图书推荐读物”等奖项。长篇历史小说《邓宝珊将军传》25万字,共出版三次,第一版印刷5000册,第三版为大开本,纪念辛亥革命70年,据统计,其在《传记文学》《甘肃日报》等报刊转载达11次以上,甘肃人民广播电台专栏播出,各大网络媒体进行转载。
曾获甘肃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文艺终身成就奖”。
推介人
黄英先生在陇南文学文艺界、甘肃文学文艺界以及周边西汉水流域这个大区域,都是一座文学高峰,就是高原上的一座文学高峰,他在小说、童话、儿童文学、诗歌、诗词、评论,甚至地域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综合性的成就,无人能比。在陇南这个范围内,他的成就是全面的、综合的。到现在为止,我也看不到哪个同志能全面地在十年之内超越黄老师,我看不见这种期望和苗头,所以说,黄老师在文学艺术界就像我们一个家庭的一个长辈一样,我们的父辈一样,他能坐在这地方,我们整个陇南文艺界是有底气的。
——毛树林(市文广旅局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推介人
黄老师是甘肃文学的老前辈,是全省德艺双馨获奖艺术家,是真正的杂家,他的创作从小说、散文、戏剧、诗词、童话、文论等等早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他的传记文学《忧满黄河》是甘肃文学不可多得的佳作,也是陇南拥有读者群最广泛的作品之一,特别是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曾获得全国少儿文学奖。黄老师对我县乃至陇南、天水等地区的文学后辈的培养、帮助、推举、扶持也是有口皆碑的。
——胡询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
黄英谈创作
我今天主要讲一下自己文学创作的失误与教训。
第一点,是作家创作衰退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我们如何能够适应生活的变化呢?如何努力使自己去适应、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要有激情。创作没有激情是不行的,激情从啥地方来呢?激情是从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而产生出来的。我觉得要讲教训,这是第一条,要保持生活的新鲜感。退休以后,我主要搞一点研究,很少写文章,为什么呢?我发现自己就像一盆火一样,慢慢热度越来越低了,激情越来越淡薄了,搞创作就没有热情了,转而搞一些地方文化研究。这是第一点,作为教训也好作为经验也好,我们的年轻作者,一定要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保持旺盛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点,对我个人来讲,创作60年,我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没有找到自己最爱的事,在创作上,各种题材都写,都摸索,但是没有自己的专长,杂而不专,是自己没有成就的主要原因。早年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向我提出了警告,说你应该集中起来,不要写那些没有关系的,集中到儿童文学上。那时候,我要是听了老师的忠告,(那时候才是50多60岁左右)要是集中到一个方面,也许会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结果东摸一摸,西摸一摸,什么原因呢?这主要与我的性格有关系。领导安排个什么任务自己就接受了,比如说我在天水的时候,要开一个故事会,没有故事怎么办呢?领导说你写个故事,我就写了。现在要搞文艺汇演,没有剧本怎么办呢?就把我借调到剧团里去写剧本。后来全国要搞连环画评奖,我们甘肃拿不出几个像样的连环画,我就学习写连环画角本,我就写,适应了各种临时性的任务之后,没有真正找到适合的专长的东西。当然,一个作者,在年轻的时候,可以对多种题材进行探索,自己到底适合哪一种。但是,我觉得到三十岁以后,就要基本上确定下来。到底自己的专长是小说呢?还是诗歌、散文,就要确定下来,这样的话就不会像我这样的了,这是第二点,年轻人引以为戒,这一点上年轻人不要向我学习。
第三点,就是要不断深化对文学本身的认识,文学到底是什么东西?文学观念不断地在演变,但不管怎样演变,始终我觉得文学是人学,文学研究人、表现人、塑造人,归根结底是人,古今中外我们衡量一个作家的成果,不是在看他写了多少书,有的作家作品不多,但是塑造出的人物形象能够流传下来,有的写了好多东西,但是没有写出鲜明的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归根结底,还是对文学的深化和认识不够,具体到我身上,原因比较单一,没有书读,后来因为左的影响,这就影响了文学视野,文学观念。现在很好,古今中外的作品都能见到,但是有一点,容易迷失,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容易使人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如何吸收。我觉得文学,不管什么时候,还是人学,这是第三点。
最后一点就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搞写作的人任何时候都要明白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要将对语言的追求作为毕生的努力,不懈的努力。我觉得,我们当代作家在语言上来讲,赶不上五四以来的大家,什么缘故呢?五四以来的大家,比如说鲁迅郭沫若茅盾,他们都是学贯中西,起码都是懂几种外语,不光接受了传统的东西,他们都取长补短,还能阅读外文,直接吸取外国文化的营养。我说的是我这个年龄的人,多的人没有出过门,缺乏对语言的认识、掌握和把握,我们看到了某些作家,比如贾平凹的语言就比较有特色,贾平凹的短句子很多,是他吸收了《世说新语》中的语言,再加上还吸收了关中方言陕西方言。我觉得现在我们有一种倾向,语言上过度修辞,就像商品的过度包装一样,本来几句话就可以说完的,写成了一大片,几万字就可以写成的东西,写成了几十万字,造成了虚胀。语言虚胀,不精准,我们现在扶贫,也讲精准,语言也要精准。
作品欣赏
0 1
别说 一无所有
别说一无所有
只要去大地行走
一抹新绿 茸茸铺路
千条鹅黄 依依招手
别说一无所有
只要到书海畅游
流光溢彩 唐诗宋词
雄风柔情 水浒红楼
别说一无所有
只要能善待朋友
天涯海角 心桥畅通
流水远去 青山依旧
别说一无所有
只要将真情坚守
生死不渝 梁祝化蝶
红叶题诗 传送千秋
0 2
童谣与游戏
一股子葱,一骨朵蒜,
张家的油,李家的面,
赵家的切刀刃刃快,
王家园子里割青菜。
娶媳妇,大办哩,
瓦旮旯合起面哩。
瓦旮旯儿太小了,
淖坝大是肉少了。
驴来,马来,
驮着三页瓦来;
马来,驴来,
驮着三页席来;
盖房,盘炕,
新媳妇迎到门上。
娶媳妇,干啥呢?
挂到墙上看画哩。
新媳妇,上案板,
切肥肉,下挂面,
不吃不吃两大碗。
0 3
红 柳 赞
有人赞美过参天的白杨,我要赞美生命力旺盛的红柳;白杨是西北高原上的壮士,红柳是沙漠征服者的战友。
平沙万里,黄云遮天。啊!沙漠,有人把它比作“死海”,说成是生命的真空,我也在老人的嘴里听过它不少怕人的传闻。可是,当我来到了沙漠,见到了红柳,朵朵小花,像熊熊燃烧的炬火;片片鳞叶似浑身披着战斗的铠甲,迎着遮天盖地而来的风涛沙雨,傲然挺立;我的周身便猛然增添了新的力量,新的勇气!
啊!红柳,亲爱的战友。你这坚韧不拔的性格,你这无所畏惧的气概,是从何处得来?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沙漠上的水是这么稀罕,你的生命却为何这般旺盛?哦,向下,向下啊!千根万缕深深地钻入大地,牢牢地抓着流沙。多么顽强的钻劲呀!啊,我发现了,我发现了你生命的奥秘。
啊!红柳,红色的战士。沙漠有了骆驼,“苦海”有了慈舟;沙漠有你的踪迹,风魔也要发抖!战斗里出生,战斗里成长,勇敢,坚韧,顽强,条件越是艰苦,你生活得越加欢畅。你不正是革命战士的化身吗?永远站在和风沙搏斗的最前线,永远生活在最艰苦的地方。
dvdf
04
桥
久雨初睛,朝阳分外鲜艳。 孩子们的嬉笑声,把我又引上了桥头。桥面被雨水冲洗得洁净发亮,不由人想伸手摸一摸它。摸摸啊,这是家乡的第一座钢筋水泥桥,是我们自己的桥!
还记得吧,从前,我们进城卖柴,每次都得出两块铜板的“过桥费”。后来,铜板变成纸票,可是过桥的“规矩”还是没有变。有一回,你不是没钱交“过桥费”,看桥的恶狗李歪脖押下你的毡帽,才放你过了桥吗? ...咳,那是什么世道呀!桥是我们穷人自己修的(听娘说,我爹的关节炎就是经常下水修桥得的),可当团总的李家“财东”, 却伸出手来反向我们要“过桥费”。还说:这桥是修在他李家的“宝石”上。
好一个“理由"!但是,也怪呀,那时候,连我们穷有人自己也这样说: “没有人家姓李的,咱这条河上就是修不不起桥啊!”给龙王庙门前雕下石狮子的石匠爷爷,不是还对我们像讲故事似的说过:“这河底尽是流沙,连能修会造的鲁班爷,早先看了都摇头,说这里根本没法打桩修桥。后来,听人说就是李团总的祖宗成了贵人,皇上赐了他一只大乌龟,他把乌龟放进河里,乌龟就变成了那块支桥桩的大石头....”那时,我们不是还悄悄商量过:既然无用的乌龟能变成脚石,那么,等我们长大了,就把这肥猪一样懒、豺狼一样恶的团总,也送到河里去,让他学一学乌龟。虽然,我们的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但我们也用不着再作这样的打算。因为,团总的嚣张气焰早已被击散,而我们还经常准备着防止它死灰复燃。更主要的是,现在我们也用不着乌龟或其他什么变石头,而已经在河上修起了一座坚固、漂亮的钢筋水泥桥。
孩子们欢笑着、追逐着从桥上跑过。他们恐怕连做梦也不会想到过桥要掏钱的怪事。
我刚走上桥头,石匠爷爷也拄着拐棍走来了。他现在老多了:头发胡子一色白;眼睛虽然还亮,耳朵已不济事; 腰弯得像张弓。但是说来也怪,从大桥动工直到修成,他每天都要柱着拐棍来河边转一转,看看这, 摸摸那,嘴里还喃喃不停地不知说些什么。今天,他走上桥来,就笑眯眯地凝视着滚滚北去的河水,收住了脚步。我连喊几声,他也没有答应,只是手扶桥栏,一动不动,那神气活像是他亲手雕出的龙王庙门前的石狮子。
也许是老人家想起了和流水一道逝去的岁月吧?不,看神色,他老人家是被眼前桥畔的景色给迷住了。青葱的垂柳,挂者满身雨珠,把长长的嫩黄的枝条浸在河水里,随风荡漾,就像山村的姑娘洗着自己秀美的长发。一群鸭子在桥下戏水,十来只白鹅伸长脖子仰天大叫,就像招呼着那凌空飞过的一队队大雁:“来吧, 到这儿来落户安家!”
啊,多么迷人的景色!河西岸,马嘶人叫,奔向田间。这使我不禁联想到当年斗争团总的场面。真快呀,土地改革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了,我们从三步一闪的小木桥,走上了坚固牢靠的钢筋水泥桥!现在,不论雨下多久,水涨多大,也不能把我们的道路切断!
我手扶桥栏,和石匠爷爷一起默默地分享着眼前的景色....
PART5
长篇小说《邓宝珊将军传奇》选段
皋兰山和白塔山夹峙下的河谷盆地里,在一片灰蒙蒙的城郭田园之间,黄河像一条被困锁的巨龙,七拧八扭,左右挣扎,浊流滚滚,喘息呻吟……
秋风残照里,血红的夕阳把满河惊涛涂抹得灿烂辉煌。古老的大水车,依然用单调的音节在疲惫不堪地吟唱。河边挑水的水夫们,拖着瘦长的影子,裸露着绛紫色的脊梁,依然跟二十三年前,一般模样!
没有带任何随从,邓宝珊穿一身便服,在黄河铁桥头当年他打过苦工的地方踟蹰独行。饱含泥腥味的河风迎面吹来,吹佛着身边几棵已被岁月掏空的左公柳。注视着那枯木株上婆娑起舞的柳丝,遥想当年在此建功立业的左宗棠,他不禁哑然失笑起来……
时值仲冬,地冻天寒。在夜色掩护下,邓宝珊带着担任过苏联红军工兵营长的军事顾问瓦林等人,亲自到前沿侦察。大片的高粱早已收割,只有一捆捆高梁杆,还在地埂上堆着。开阔的原野上,流淌着一条大河,河东岸就是马厂。守军居高临下,用火力封锁着河面。宽阔的河面结了层薄冰,冰上冲锋,载不住人;涉水强攻,又受到浮冰阻挡。怎么办呢?邓宝珊伏身在前沿的战壕里,望望身边的参谋和苏联顾问,谁也想不出个主意。邓宝珊又观察片刻,忽然,对身边的参谋微微一笑:
“传我的命令:沿河各部队一律动手,将地边的高粱杆分别捆扎成若干四方墩子,备用。”
对这命令,谁也不解其意。但人多手快,眨眼之间,捆成的高粱杆方墩,堆积如山。接着,邓宝珊又下令,给这高梁杆方墩里赶快浇水。不到半夜工夫,高粱杆全部冻结。邓宝珊命士兵将它们通通投入河中,霎时一座浮桥就在河上出现。将士恍然大悟,齐声称赞。苏联顾问瓦林也翘起大姆指,用生硬的汉语说:
“你,将军,苏沃洛夫,聪明——!”
拂晓,浮桥搭起,部队抢攻渡河,迅速攻克马厂。激战中,邓宝珊坚持在第一线指挥,身负重伤。李景林见马厂失守,慌忙退出天津。
战后,孙岳被任命为直隶军务善后督办,邓宝珊为帮办。因孙岳已在陕西任督军,由邓宝珊代理主持天津军务。
在攻打马厂期间,李大钊由北京潜来前线,再次与邓宝珊会晤。两人就当前的形势和国民军应取的策略交换了意见,同时,由邓宝珊领衔,于12月13日,发表了由李大钊起草的通电:
“……宝珊等誓与民众效命,扫荡残贼。兹特郑重宣言:此战之目的,不仅在颠覆张作霖等之个人势位,而在根本廊清军权,交还于民众,一任民众自由行使。……现在全国人民之希望与要求,在依政治革命,以结束反复回演之战祸。其实现革命之程序,在依民众本身之势力,建立一临时革命之政治组织,解决人民之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之自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之安宁,召集真正代表民众之国民会议,由国民会议组成国民政府,对内谋全国之统一,对外谋国际之平等。宝珊等认此主张为救国之不二法门。决以武力拥护之,与民众为友者,即本军之友;与民众为敌者,即本军之敌。天日可移,此志不渝。倚马陈词,伫候明教。”
END
来源
陇南文艺
监制:胡桂芸
责编:高剑榕
编辑:王彦雯
在看点这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