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讲的故事,相信努力打拼的男子汉们都会有所感触。
话说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宁波周宿渡徐某有些焦头烂额。
先说说他的家庭情况吧。
自己三十多岁,老母在堂,妻子带着三个孩子,一家六口,全靠他一人挣钱来养。
他编油篓为业。
有人要问了,油篓是什么?篓子还能装油?
不免查了查,某百科是这样写的——
口小腹大的篓子,用竹篾、荆条等编成,里面糊纸,并涂上桐油和其他涂料,用来盛油等。
看来,确实是能装油。
我在网上找了找图片,发现这东西有各种和样的形状,圆的扁的都有。
跟农村里钓黄鳝者提的那种篮子,是一模一样的。
然而,做这篓子需要成本啊,竹子或藤条要钱,里面的纸要钱,桐油更是大头。费用多而卖价不高,根本赚不了多少利润。哪里架得住六张都要吃饭的嘴呢?
(图源网络,作者王有仁老师,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很快,每天赚的钱还不够家庭开支,眼看着连本钱都要被日常生活耗尽,他得另找门道了。
经人介绍,他又找了个工作,挑盐。
看到挑盐两字,有朋友不免打了个寒战。
不会有事吧?
我们知道,人可以不吃肉,但不能没盐啊。历朝盐业专营,乃是国库税收一大来源。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
中国古代很多起义,就是贩私盐者因被打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造起反来了。
但不必紧张,徐某没那么大的胆子,他所做的,不过是帮那些可以专营的人挑盐而已。
一担盐不轻啊。兼之需要挑的地方,又是路不好走之处,为了多挣些钱,徐某又尽力多挑一些,多走几趟,何止996呀?
每天累得要命,回家往床上一躺就不想起来。
却也只能赚着每天要用的钱,存不到钱。
可天有不测风云啊。
用在此处,不是形容,而是真的。
天天下雨,这事就做不成啊。
当时报纸记载,徐某“连雨不能负担出门,数百某钱早经飞散”,怎么办呢?
办法总是有的。
那日一早,他提了个竹篮打着伞就出门了。
到城里找亲戚张某借钱去了。
张某平时也了解这个亲戚,不是瞎搞乱整之人,于是借给他青蚨700文。
列位,这青蚨二字是有典故的。
相传,母青蚨对子极爱,产卵之后,若有人取走,它亦知卵在何处,必回飞放卵的地方。有人便将母子青蚨的血涂在铜钱上,消费之时,便用有母血的钱,子血的钱则带回家。过后不久,母钱即会飞回来,找子钱。
当然,这是传说而已,却也反映了人们希望钱能生钱的愿望。
(钱生钱 图源:免费图库Pixabay)
所以,借你青蚨,实际就是做生意的本钱之意。
徐某想着,这雨不知还要下多久,700文能撑几天呢?于是,把自己的汗衫当了600文,一共1300文,放在篮子里就回家。
那日,正是浮桥开放,官船过河,人挨人、人挤人,岸上十分混乱。
才转眼功夫,徐某发现,钱不见了。
他在河边捶胸顿足啊,小偷早不知跑哪里去了,路人皆用同情眼光看着他,可也就如此而已。
空手回家?老婆正等着钱买米呢……
他越想越急,越想越气,越想越怪自己没本事……
脑子一下就拧巴了,他跑到一座无人破庙,找了根绳子,悬梁。
也是命不该绝。
破庙的绳子已快朽烂,他在昏迷之间,摔到了地上。
正好有人从庙边经过,听得一响,跑进去看,呀,一个光着膀子的人躺在泥水里,似乎还有气。
发现者是不远处王鹤亭家的仆人,他急忙回家拿来热水,并叫来朋友蒋某帮忙。
两人手忙脚乱,灌了下去,徐某慢慢也就苏醒了。
(上吊 剧照)
待他恢复了,少不得要问个前因后果。
徐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出了自己的伤心事,听得那两人都要流泪了。
世上还是好人多啊,二人让他洗了个澡,换了身虽破却干净的衣裳,又凑了几百文借给他,送他回了家。
至于后来的事,记载此事的报纸也没讲。当是天晴了,徐某又能工作了。
赚钱,还钱,养家,再也不做自杀的傻事——自己死了,母亲孩子老婆,可怎么过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