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望着眼前的承包地,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固日班花乡乌龙台村的种植大户李文军信心满满。去年他种了110亩北京市农科院赵久然团队培育的玉米新品种“京科968”,每亩比其他品种增产200多斤;按1斤玉米8毛钱算,一亩地能增收160多元。
“‘京科968’最大的好处是高产稳产、抗旱、品质好。”李文军说,“今年我打算种120亩,继续发‘玉米财’!”
这是北京和内蒙古科技扶贫协作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最大的优势是科技力量雄厚、人才济济。”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许强说,市科委与内蒙古科技厅密切合作、共同发力、联手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让北京的科技种子在辽阔的内蒙古农牧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畅通技术对接渠道
形成高效协作模式
2016年12月,北京市科委与内蒙古科技厅共建的京蒙合作现代农业技术转移(扶贫)网络在呼和浩特市正式挂牌。“科技扶贫协作要有抓手。”许强说,“我们要进一步健全科技协作模式,创新合作机制,打通技术转移链条上的关键环节,有效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更好地服务于精准脱贫。”
负责京蒙农业技术转移网具体运作的,是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和内蒙古生物技术研究院。京蒙农业技术转移网由“1+6”组成:“1”是指1个核心,即依托内蒙古科技厅生物技术研究院的自治区现代农业技术转移中心,“6”是指6个支点,即依托盟市科技局建站,在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建设的6个技术转移工作站。“1+6”形成长效的科技扶贫协作机制。
“京蒙农业技术转移网有三个功能:摸清内蒙古各地贫困户的技术需求,推广适合当地的新技术,根据基层实际需要、组织形成科技扶贫项目。”北京市科委农村发展中心主任李志军说,每年年底,6个技术转移工作站把各贫困旗县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收集起来,汇总到现代农业技术转移中心;之后,北京市科委联系在京高校院所、科技企业、行业协会寻找相匹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然后再由自治区技术转移中心分门别类、返回到6个技术转移工作站,推广到农牧民生产生活中。
“科技扶贫要有的放矢、扶到点上、帮到根上。”许强说,京蒙合作现代农业技术转移(扶贫)网络实现了“需求往上报、技术往下走”,最终让双方的需求和技术以项目的形式落地。
内蒙古自治区生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瑞利说:“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从北京引进储备了1500余项新技术、新成果,每年在基层推广应用的绿色生产技术超过50项。”
抓项目、建基地
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2016年12月,在北京市科委协调下,北京市绿山谷芽菜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桂琴带着该公司研发的芽苗菜籽种来到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同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协议,建立基地。
2017年,尽管兴和县遭遇干旱,但由于绿山谷选育的种子耐寒、耐旱、生长周期短,依然实现了丰收。“到目前为止,我们共带动兴和县900多户贫困户开展了芽苗菜种植,400多户已经实现脱贫。”张桂琴说。
先进的技术只有通过抓项目、建基地、扶产业,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帮助农牧户脱贫。近年来,京蒙双方注重鼓励和吸引北京科技企业在内蒙古建立扶贫产业基地,为当地传统农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内蒙古兴安盟每年产生秸秆1103万吨,玉米秸秆没法处理,不仅成为农民的负担,还存在火灾隐患等社会问题。
2018年,经北京市科委策划组织,由北京市科技特派员李红霞和台湾生物技术专家组织研发团队,帮助北京爱放牧公司在科尔沁右翼前旗建立了秸秆转化木醋液生物农药加工厂,把废弃的秸秆变废为宝,贫困户销售秸秆可每吨增收260元。木醋液生物农药不仅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进而提高农产品品质。
王瑞利介绍,在北京长期的科技帮扶下,“京科968”玉米、航天育种蔬菜、马铃薯深加工、肉(蛋)鸡等产业已在内蒙古渐成规模。
先进技术开花结果
绿色产品卖到北京
“先进技术开花结果了,农牧民最犯愁的是怎么把产品卖出去。”李志军说,“只有打通销路、解决农牧产品卖难,才能形成科技扶贫协作的良性循环,真扶贫、不返贫。”
近年来,北京市科委在补销售短板上下功夫,除了通过北京援助企业自己收购外,还着力探索建立“科技+产业+电商”的精准扶贫模式,依托大型电商平台和人工智能超市等,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最终让农牧民得实惠。
北京油鸡是北京地区特有的适宜北方农户散养的肉蛋兼用型品种。2018年9月,北京市科委向通辽市奈曼旗和库伦旗各赠送了2000只油鸡鸡苗,并聘请北京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刘华贵等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与普通家养鸡相比,北京油鸡成活率高,鸡蛋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每斤鸡蛋售价10—15元,2000只鸡产的蛋一个月能卖4万元左右。”库伦旗油鸡养殖合作社社长于晓弘说,除了在当地销售,北京市科委帮助他们建立了油鸡销售渠道,利用北京电商平台密集、市场需求大的优势,帮助当地农户将油鸡蛋销往北京,实现了“先进技术入蒙,绿色产品进京”的合作双赢。
版权声明
本文由“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号编辑,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