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揭秘:老舍从未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真相来了:老舍并未入围诺奖,但这不影响他的文学成就。
一直以来,人们都相信这样一个传说,如果老舍不自杀,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轮不到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人们之所以相信这个传说,是因为老舍在文学上的成就太巨大了。
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人。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其父亲是一名满族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战争中。此后,全家靠母亲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生活。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1921年,老舍的一篇700字的白话小小说《她的失败》在《海外新声》上发表,署名为舍予,是老舍最早公开的作品。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剧本《茶馆》等。
老舍的文学成就,其影响力是世界级的。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途径芝加哥,芝加哥《Chinese News Service》于3月27号发表特别通讯,报道中国小说家、戏剧家老舍将于3月28日到达芝加哥,然后转道华盛顿,文章详细介绍老舍生平以及他的小说、戏剧与诗歌,称老舍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战争环境中中国百姓的生存状况,并将老舍誉为中国的马克·吐温。
不幸的是,由于承受不了巨大的人生压力,老舍选择了自我解脱。1966年8月24日清晨,67岁的老舍跟平常一样走出了家门。出门前,他拉着孙女的小手说道:“和爷爷说再见……”而后,老舍没有去上班,而是一个人去了太平湖。湖边就是他母亲的墓地,他在母亲墓前静静地坐了一天,然后投湖自尽。
老舍自杀两年后,就有传言说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有力竞争者就是老舍,但是,由于老舍先生已于两年前去世,而诺贝尔奖的惯例是不颁给已故之人,因此,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才改授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
以上传闻都是基于人们的猜测,因为根据1900年出台的《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规定,诺贝尔档案馆所存放的当年评选档案要过50年才能解密公开。
时间到了2018年,据1968年的评奖正好过去了50年。据《朝日新闻》报道称,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最终候选人解密后,人们才发现老舍入选当年的诺贝尔奖只是人们善意的猜想——进入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了获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外,还有英国诗人奥登、法国小说家安德烈·马尔汉,以及法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其中并无老舍的名字。
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大奖,但是,诺贝尔文学奖绝非国际认证的衡量文学的唯一最高标准,文学也不可有唯一标准。老舍虽然未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文学成就。
(图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