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水
“国庆”一词, 意即指国家 庆典。与此相对应,“国庆节”也 就是指一个国家庆典之节。
在我国古代,“国庆”一词 的出现至少已有1700 年以上 的历史。早在西晋时期, 著名 文学家陆机在其骈文《五等诸 侯论》中, 就曾记载“国庆独 飨其利, 主忧莫与其害”。意 思是: 国家强盛时诸侯臣子只 想着贪图享受, 待主子忧虑时 又无动于衷。此处的“国庆”, 仅指国家强盛。回顾封建社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 我们不难看 到历代封建帝王所企盼的“盛 世”, 就在于能够“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就在于能够“普天同庆”。
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制约, 这样的“普天同庆”仅能 体现在帝王登基、婚娶、诞辰等 方面, 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 位、诞辰等称为“国庆”。从这意 义上讲,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 庆”, 当推唐玄宗李隆基将自己 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 节”。此后历代帝王多有效仿, 凡每年皇帝生日这天, 朝臣敬 贺, 百姓把酒言欢, 相沿成习。 这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场面和 感同身受, 非“普天之下, 莫非 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所 能形容。于是乎, 也就有了“大 唐盛世, 八方朝贺, 举国欢腾” 的壮观。
然而, 现代意义上的“国 庆”则是指国家建立的纪念 日。《现代汉语词典》就将“国 庆”解释为“开国纪念日”, 并 且注明“我国国庆是10 月1 日”。1949年12月, 中央人民 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 日的决议》, 决定“每年10 月1 日,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 立的伟大日子, 为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国庆日。”
每年国庆期间, 中央以及 地方均要举办不同形式的庆典 活动。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随 着近年来综合国力的迅速增 强, 国庆庆典已基本实现“五年 一小庆, 十年一大庆, 逢大庆举 行阅兵”的目标。从1949年10 月1日的开国大典到现在, 历 经65个春秋, 我国的国庆庆典 及其庆典文化影响深远。这一 庆典文化, 必将伴随着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而源远流长。
确立国庆节并举办国家 庆典, 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 化的重要标志。它见证着一 个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进 步, 是实实在在的国运“风向 标”。国运昌盛, 则庆典相对 持久和隆重;国运不济, 则庆 典每况愈下。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