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作为文明社会的最基本单元,
社区的睦邻友好是维系文明城市的重要纽带。
今天《金华晚报》报道了一条“睦邻巷”
原先不起眼的小角落
引发了大改变
在金华开发区,为了增进邻里间的交流,基层不少社区纷纷尝试为邻里文明交往搭建平台,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打造城市社区共同体,构筑起新型文明邻里关系。
01
200米“睦邻巷”成了居民交往纽带
走进金华江南街道高畈社区的汪新巷,放眼望去,不到200米长的背街小巷装点得处处是景。
老式路灯改成了景观灯,两边墙壁上绘上金华火腿、酥饼、佛手等内容和本地居民生活场景“婺文化”主题3D墙画,巷子北端建起带有桌椅的休闲长廊,居民家门口墙壁上装起了画架、种上了小盆栽花卉……让人目不暇接。
这是今年5月,高畈社区以城中村创建为突破口,以“和谐邻里”为主题所打造的“睦邻巷”,通过安装牌楼,睦邻公约上墙,绘上可爱的3D卡通墙绘,再加上简单的木构件和睦邻长廊,原本“脏乱差”的小巷化身为文明的“睦邻巷”。
环境美化了,长效制度也得跟上。为了打造睦邻氛围,社区在汪新巷建立起了“睦邻之家”,组织城中村志愿者、房东志愿者等建立“睦邻党小组”,除了每天在街上巡逻,捡垃圾、规范乱停车、督促“门前五包”等,还结对帮扶重病、残疾、孤寡的小区居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不断延伸的党建触角,充分发挥居民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平台搭建、资源整合作用,让小巷的氛围更加和谐。
家住汪新巷20号的何国祥,对门住着的是一个孤寡阿婆,身患癫痫,一个人住了几十年。
为了照顾好阿婆,除了社区志愿者会定时定点上门交流服务外,热心的何国祥也会时不时上门探望,有时候替她买点东西,给她送件衣服……在邻里之间演绎出了一段佳话。
“邻里之间能够敞开心扉、守望互助,是‘睦邻’的最重要意义。”社区党委书记唐淑丹说,“原先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落发生了大改变,居民们看到创建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去做工作也相对容易了。”社区党委书记唐淑丹说。
02
以点带面“睦邻”助力基层治理
以汪新巷为起点,通过以点带面,睦邻友好氛围也辐射到了金华开发区越来越多的社区中,通过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电子化社区志愿服务平台,增设“睦邻亭”, 打造“睦邻角”,在每个社区都融入“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文化理念,营造“邻里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截至今年上半年,围绕“社区服务”做文章,金华开发区已登记成立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35家,覆盖所有街道和七成的城市社区,逐步形成“重大的事情合力办、应急的事情专业办、公共的事情商量办、基层的事情自主办、行业的事情自律办”的协同共治格局,积极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构筑起了新型文明邻里关系。
除了拥有专业的管理机构、实用性的培训之外,金华开发区还在作用发挥上下功夫。今年,开发区争取到市民政局的社区微公益创投试点资金100万元,通过发挥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平台的培育孵化作用,有序扶持42个社区社会组织的基层治理项目。
来源|金华晚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