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新华社
记者 | 周琳
传统农业碰撞“智慧”大脑会有多酷炫?
上海市崇明区的“农业智慧大脑”日前开始试运行,未来,种田不仅要“靠经验”,更要“靠数据”。
“农业智慧大脑”信息系统运行界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高分辨率卫星从高空中给区域内的地块拍照,再通过算法对这些地块进行精准分析,最后通过人工比对,区域内的土地就有了一张详细的全身“扫描图”。
“卫星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对崇明的农田等地块进行全覆盖的扫描,精准度高达98%。如果有地块挪用、虚报面积等行为,卫星图像可以实现预警。”八院509所高分中心负责人赖健说,这是高分中心首次利用卫星,进行智慧农业的尝试。目前,卫星对地面的观测精度可达到1米,并形成了2至4月、7至9月两个时相的高分遥感影像。
这张“扫描图”为地块核查等工作节省大量人力和时间。崇明区农业农村委产业发展科负责人陈集慰介绍,过去如果发放农业补贴,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对数据进行人工核查;现在只需要将数据和卫星图进行比对,结果一目了然,补贴可以更精准快速地送达农户手中。
509所市场处处长邓成晨介绍,目前,我国的气象卫星已经为全球98个国家和地区的2700多家用户提供卫星资料和数据产品,而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使用,现在才刚刚开始。“卫星数据加持图像识别和计算技术,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一些参考,比如对粮食产量进行预估,引导农作物的种植选择等。”
在崇明,记者看到,北湖、新平、春润等5个试验基地中已经安装了近百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不仅可以识别农户在农田中人工除草、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农事行为,还可以对水稻等农作物进行智能识别,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比对水稻生了哪种病。
识别了“生病”,这一系统还试图为水稻“治病”。据介绍,当识别出病虫害类型后,系统会自动给出下一步的处置建议,并经过农业专家的双重审核,指导农户及时处理。
“有了摄像头的识别,农户多施了肥、多打了药,都可以通过智能动作识别和比对出来,从源头保障粮食种植的绿色、安全。”陈集慰说。
End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原标题《上海崇明为传统农业安上“智慧”脑》,记者 | 周琳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编辑:林紫、娜娜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敬请将需求发至:tougao@yinhexi.la或加微信Juice0212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