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券商投行部门而言,今年的夏天“有点冷”。
近期先是传出有券商突然停掉“通讯午餐补贴”,而后申万宏源投行子公司被传降薪40%更是在刷爆了业内朋友圈,根据广为流传一张申万宏源投行部门员工的工资单显示,其税后工资竟然不足5000元,这无疑令外界大跌眼镜。
投行一向被视作金领行业,但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投行的IPO、债券承销、并购重组、再融资业务这几大主要业务可谓是全线受挫,而“独角兽”承销时代的来临 ,将加剧大小券商在投行业务上的分化,几家头部券商和其余中小券商料将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降薪小CASE 更可怕的是裁员
据券商中国,申万宏源证券自去年底调整了薪酬制度,将薪酬分为基本薪酬和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占全额工资的比例为20%-50%不等,绩效工资能拿多少需视年初定下的目标完成率而定。
上述新的薪酬制度于前两日刚刚开始执行,受行情影响较大的投行、固收、资管、机构销售等部门或条线员工普遍难以达到既定目标,薪酬降幅最大。
这次薪酬调整影响最大的还是原本薪酬水平就不算高的年轻一线员工。比如,博士学历的年轻投行员工到手收入是6000多,硕士学历的年轻投行员工普遍到手收入是4000多。收入普遍降幅在40%以上。
更有投行人士表示,降薪已是小case,重点是裁员。一财引述某中型券商投行部执行董事的话称,“当前多数投行均在降薪,但降薪比例没有申万这么大。我们投行部还未降薪,但是管理层已经在考虑这一问题,不仅仅是降薪这一招了,重点在于裁员。”
上述投行执董透露,投行部门的职位从助理经理到经理、副总裁、执行董事、董事总经理等几个级别。“裁员不一定是公司层面的裁员,而是投行各个部门内部领几个裁员指标。所裁之人不一定是一线低层级的投行人员,也有可能是高层级的员工,因为其薪资成本高如果其贡献小将被裁掉。也有可能是整个部分负责人带的团队都裁掉。”
投行业务遇冷背后:IPO标准提高
降薪裁员的背后IPO门槛趋严,该执行董事表示,“投行业务遇冷最直接的原因是IPO标准提高了。证监会要求去创业板年度净利润需达5000万以上,去中小板净利润需达8000万以上。这一标准并没有发窗口指导意见,而是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私下透露的一个标准。加之去年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监管层对企业规范性要求更高。两重原因夹击下企业IPO非常难。”
2018年开始IPO发审节奏再一次出现了变化,先是发审委大幅提高了否决率,此后又通过现场检查和设置隐形门槛等手段喝退了超过百家的排队企业。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17日,证监会核发IPO批文的数量为42家,2017年同期证监会核发IPO批文的数量为191家,2018年IPO批文发放的数量同比减少了78%。
IPO批文发放的数量直接关系到券商业务执行量,可以说2018年对于券商投行业务来说并不乐观。另一项数据也值得关注,截至2018年5月11日,证监会公布撤回IPO申请的在审企业多达144家,2017年全年不过146家企业撤回申请。
两项数据叠加很清楚的反映了当下投行业务的困局,即IPO业务的数量将遭遇非常大的影响。
头部券商占据逾7成IPO收入
而IPO数量的下降也令头部券商和其他中小券商的在投行业务上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据东方财富Choice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承销及保荐收入超过1亿元的券商有8家,这其中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联合、中金公司、广发证券名列前五,承销及保荐收入分别为3亿、2.3亿、1.8亿、1.7亿和1.5亿。
值得住的是,承销及保荐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占据了所有券商承销及保荐收入的71%。
而另一方面其他中小券商投行业务则呈现颗粒无收的局面。以申万宏源为例,截至5月17日,公司投行子公司今年承揽的IPO项目为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同期IPO承揽项目多达7个,市场占有率达3.43%。
而和申万宏源投行子公司相似的还有民生证券、兴业证券、西南证券和平安证券。这几家券商的保荐代表人目前分别有99人、98人、49人、46人,去年同期承揽的IPO项目为1到9个不等,但今年颗粒无收。
有投行人士表示,政策和资源都在向大券商倾斜,无论是新经济上市、港交所改革,还是CDR回归,预期都会通过中金、中信这些大型券商进行,即使申万这种老牌券商,没有资源和政策倾斜,投行业务也很难有竞争优势了。
投行业务以大为美
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的人士表示,“今年投行业务看点都在龙头企业、巨无霸以及大型独角兽上面,而这些项目和中小券商都是没有太大关系的,这类项目的资源都在排名前十甚至是排名前五券商的手中。”
如果从项目端分析,单个公司承销及保荐费用支出排名前十企业的承销保荐券商也基本上是上述前十位的券商,如工业富联的保荐机构中金公司,在工业富联成功上市之后将有3.4亿收入,直接超过了中金公司今年以来已经获得的1.8亿承销及保荐总收入。
有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士指出,“拼IPO数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优质龙头企业的IPO项目才是2018年投行业务的重点,如中金公司做富士康这一单就要超过很多中小券商10单左右的业务收入。龙头券商们在告别国企大项目之后,又将再次迎来创新企业项目的大保荐承销时代。”
CDR制度进一步拉大差距
而CDR制度推进则被认为对于中小券商的投行业务又是一大冲击。根据中金公司测算,监管层设定的行业和市值门槛(已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市值不低于2000 亿元),共有5家海外上市的创新企业符合发行CDR的标准,分别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和网易,合计市值达7万亿左右。
假设上述5家公司按照总股本的 3%增发新股发行CDR,那么以当前价格计算,CDR融资规模将达 2000亿左右,接近于2017年A 股IPO规模(2301亿元)。可以看出,企业发行CDR产品势必将给券商带来丰厚的收入,但值得注意的是CDR产品的承揽和承销几乎和中小券商无关。
比如5月3日作为小米披露赴港上市招股说明书,有望成为首家以“同股不同权”架构登陆港股的企业。
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本次小米估值至少超过700亿美元,这意味着保荐机构即将分享上市盛宴。
公开资料显示,能担任小米港股IPO保荐机构的有高盛、摩根士丹利,而内资券商代表则是中信证券。
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京东还是阿里巴巴或是网易,其保荐机构均是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华泰联合等头部券商。
无疑,CDR产品未来将会形成优质项目、头部券商、一线投资者的圈层。这也进一步分化了目前券商投行业务的格局。
关注东方财富网微信号【 eastmoneynews 】,每天为您推送权威、专业的财经资讯!欢迎在【应用商店】搜索【东方财富】,下载中国财经第一门户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