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广军事·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常文博 张鹏飞 南天野
在火箭军的编制序列里,有一支工程部队,他们虽然不在战场,却同样助力着导弹腾飞,对他们而言,工地就是战场,施工就是打仗。5月中旬,笔者来到他们施工的大山里,跟随官兵一起进入“龙宫”深处探秘他们的生活。
坐高铁,转汽车……历经3个小时的颠簸,笔者终于抵达火箭军某工程部队钻探分队所在的施工营地,这里山高林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随行的分队工程师王小伟告诉笔者,他们担负着火箭军导弹阵地通信线路工程钻探任务,官兵常年战斗在“龙宫”深处,由于环境限制,他们几乎与外界隔绝,所到的施工作业点基本都没有网络,对外通信主要靠借用兄弟单位的内部电话,或者是跑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用手机打电话,有时候官兵们自嘲说,“钻探兵干着信息保通的活儿,自己却无法享受信息网络的便利。”
“哨音,上工……”采访刚进行,笔者就听到营区里响起了上工的集合哨音。随后,笔者跟随分队工程师王小伟,经过一条不足两米宽的狭长通道,左拐右转走进“龙宫深处”,来到钻探施工作业现场,他告诉笔者,一般钻探的整套程序首先是开孔,然后是钻进,再接下来是下套管。而他们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钻进作业。
“开钻!”随着分队代理排长、操作手邓红平一声令下,在这个不足10平米的作业间里,官兵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现场机械轰鸣声十分刺耳,狭窄的房间里,到处都是弥漫着浑黄的粉尘,笔者和官兵面对面都无法看清对方的脸,而站在房间过道里的分队代理排长、操作手邓红平也只能借助探照灯的光线观察钻机的掘进情况。
邓红平告诉笔者,像今天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以往,在没有加装除尘设备以前,灰尘比现在还要大。为了解决钻探过程中的扬尘问题,他们也曾想过很多办法,比如曾经尝试过用水进行降尘,但容易导致钻头冲击器生锈,致使冲击器活塞无法工作,影响钻进;还容易造成水和粉尘黏合到一起,致使冲击器堵塞。
“难道国内就没有对应的专业?”面对笔者的疑问,邓排长介绍说,他们单位也曾先后派专人到地方一些相近专业的企业考察过,但由于采用的钻进方式不一样,根本无法适用,像我们这种垂直向上打的潜孔钻,在地方根本没有相关借鉴的经验和降尘设备。
为了把粉尘给官兵身体健康伤害降到最低,去年初,他们开始尝试进行自主创新,从地方引进一台通用除尘机进行改装,在钻杆与孔壁连接处自主设计加装了一个集尘罩,对顺着钻孔孔壁落下来的粉尘进行吸除。
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目前他们改进的这套除尘装备能起到一定效果,但还是无法彻底根治钻机掘进作业中的粉尘问题。浑黄的粉尘夹杂的岩石碎屑,还是会穿过集尘器与钻杆连接处的缝隙迸射出来,大家帽子上,迷彩服上全都落满了粉尘,笔者尝试着用手去拍除,却在几分钟后,又落满粉尘。
虽然施工环境很艰苦,但是笔者在现场看到,官兵们的斗志却十分高昂。三班班长、操作手肖雄和邓红平一样,从事钻探专业10余年,他告诉笔者,作为全军唯一一支阵地钻探专业部队,大家始终把阵地当战场,把施工当打仗。无论环境有多苦、问题有多难,分队官兵始终保持着“坚定不移、坚韧不拔、锲而不舍、无坚不摧”的钻探兵精神,为导弹浴火腾飞助力。
去年10月份,该分队到北方某工区“龙宫”深处执行钻探任务,钻进作业到快要通孔阶段时,钻头被碎石岩层死死卡住,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用了一个星期时间,钻杆也无法继续推进。最后只能采取最原始的办法,安排专人携带简易工具锹镐,冒着齐膝深的大雪上山,进行强行破挖,最终耗时半个月,向下破挖6米多,顺利打通这个卡钻的孔。
“加钻杆……”“好,拿管钳,一二……走,一二……走!”采访过程中,现场不时传来官兵们奋力作业的声音,分队工程师王小伟告诉笔者,钻探施工任务不像地面线路施工作业,其可视可控程度都非常低,在加上钻杆在推进时会碰到不同的地质层,各种意外情况时常发生。为了破解这些难题,近年来,他们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融合国际国内先进钻探技术,对钻探工艺不断改进,先后自主创新研制出双箍紧固器、PE管回拖连接器等数项革新成果,不仅减少了人力,提高了效益,还为国防工程建设节约成本近万元。
翻开该分队的荣誉薄,他们从成立到现在,先后完成了数80余项钻探任务,涌现出“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三等奖邓红平、“钻探兵王”范国书等先进典型。看着现场官兵还在奋力的与顽石做斗争,与苦累做抗衡,笔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这个信息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咱们的火箭军钻探兵常年隐秘深山莽林,转战“龙宫”深处,面对生与死、苦与累的严峻考验,他们用绝对忠诚和无悔青春助力导弹浴火腾飞震慑寰宇,用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擦亮新时代中国军人的靓丽名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