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一条给客户发微笑表情遭投诉的新闻,登上了热搜榜:
23岁的重庆小伙张鹏,莫名其妙收到了客户的投诉,领导告诫他:对待客户要有耐心,不要阴阳怪气。张鹏一头雾水,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微笑表情惹了祸。
一些网友表示:客户太矫情,小伙没有错。但更多人觉得“微笑这个表情真的会给人不好的感受,确实不该发给客户。”
对于这样的争论,我选择站队后者。我觉得,不管客户矫不矫情,小伙都不该用微笑这个有争议的表情。因为,线上社交不同于现实社交,表情图片和符号,代替了语气、态度,一个有负面含义倾向或者备受争议的表情,无异于不友好的语气、没分寸的态度,更何况,对方还是你的客户。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不懂那些线上社交礼仪,我就觉得那个表情没问题”,我只想说:对于表情,微信官方的解释和你的解读都不重要,客户的感受才最重要。我们虽然无法准确把握客户的感受,但是,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说哪些话、做哪些事、用哪些表情是不确定且有风险的。
既然一件事,有风险,且搞砸了以后成本又不低,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呢?
02
我们常常说“客户体验”,著名产品人梁宁把客户体验分为五个层次,最外层的[感知层],其实就包括了,客户对接待人的印象和感受,但很多人不注重这一点,他们只关注合同够不够详细,产品能不能让客户满意,但其实,接待人对客户的态度也非常重要。相比之下,很多明星,就非常善于维护自己的客户(粉丝):
郭德纲不管嘴多“损”,也会把“观众就是衣食父母”、“没有君子不养艺人”的话,挂在嘴边。
刘德华不管多么绅士,也会为了维护粉丝,怒斥自己演唱会的保安。
粉丝之于明星,客户之于职场人,都是衣食父母,他们的感受决定了我们的饭碗。
因此,就算是客户矫情,也无可厚非。我们虽然是职场人,但工作之外,我们也是消费者、客户。当我们成为用户时,我们就会不自主地对自己消费的对象产生要求,比如,想要更好的服务、更好的售后等等,否则,海底捞不会因为服务好而被食客们认可。
前阵子,另一个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新闻,也刷爆了朋友圈:95后带客户坐地铁,被老板痛批“没脑子”。有网友表示“我是老板,也会这么说。”
其实,这位职场95后的关键过失,在于他对老板和客户的认知不够:对于老板就应该做到“要事报备”,就算怕会议迟到临时决定坐地铁,也要经过老板的同意。而对于客户,就应该以谨慎有礼的态度相待,带客户坐地铁虽然有的人不会介意,但难保有些客户挑剔。而“带客户乘出租车或者开车接客户”才更符合“职场礼仪共识”,因此,就算被投诉,也更可能是前者。
03
说起关系和礼仪,不禁想到了《穿prada的女王》中的一个场景:
主编马琳达和设计师们在讨论服装搭配时,新手助理安迪,发出了一个微小的笑声。她的本意是觉得同事拿出的两条“二选一”的腰带,看起来没什么区别,但却被马琳达认为是“耻笑”。
于是,马琳达毫不留情地在众人面前给安迪“上了一课。”
安迪感到很委屈,回到家跟男朋友各种吐槽。
其实,安迪那不合时宜、容易令人误会的态度,和“小伙给客户发微笑表情”的事情,毫无区别。不是说,那样的态度和表情不能做、不能发,而是要分人、分关系、分场合。
员工和老板、和客户,都属于[敏感关系],在这样的关系里,员工一定是要“承让”的一方,嫌麻烦、想做自己的人,没办法经营好这样的关系。在老板、客户面前谨言慎行、彬彬有礼,不是“舔狗”,而是想明白了“何为工作”的成年人。
04
不想踩“社交礼仪”的坑被客户投诉,应该怎么做?
● 细心观察,提升社交敏感度
有些人天生敏感,有着极强的同理心,能准确感知他人的情绪感受。而有的人,生来钝感,他们虽然自得其乐,但却也常常忽略他人的情绪感受。后者,就是那些觉得“微笑表情没什么不妥”的人。这一类人,特别需要提升社交敏感度。
在和同事、朋友的交往中,可以留心观察他人对某些事物、人的感受,关系近一点的,甚至还可以询问对方对自己某些行为的感受,然后再去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有何不同,这些工作都可以提升我们的社交敏感度。
● 学习线上社交礼仪
很多人说自己根本不知道“微笑表情”有那么多歧义,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只想问“不知道,还不会查吗?”
在任何一个平台上,都可以搜索到关于线上社交礼仪的文章,最基础的有以下几条:
不要随意给客户打电话,需要事先征得客户同意;
如果你对表情不了解,不要发;
能用文字,尽量别用语音,除非对方先用了语音。
……
多学点线上社交礼仪没坏处,毕竟如今大部分的商业合作,都需要通过线上沟通来达成。
〖写在最后〗放在微信诞生之初,客户挑剔表情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但放在如今,微信表情的功能已经不单单是为聊天“助兴”了,它所代表的是对话人的态度、情绪和内心所想。当我们与客户对话时,表情就是客户解读我们态度的窗口,因此,一个表情都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