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又破又小的房子,因为有了学区的属性,就让无数的家长趋之若鹜、为之疯狂。最近上映的电影《学区房72小时》,就将中国家长的这种焦虑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电影中,为了让女儿进入市重点小学,原本洁身自好的大学教授,不惜卖掉正在居住的两室一厅、四处筹钱,甚至自毁清誉、向钱权低头,也要买下一套老破小的天价学区房。
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只多不少。由于优质公办教育资源的稀缺,公办学校入学资格多与户籍挂钩、而户籍又多与房子挂钩等原因,学区房一直以来都是楼市的价值焦点。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都认为,只要能买到学区房,付出多大代价都是值得的。
因此,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诸如争抢学区房、学区房价格高得离谱的消息,如为了一个上学资格,有的家长不惜花360万元,购买一个只有12平方、没上下水、没厨房卫生间的"储物间";老破小学区房现场加价36万元,依然顺利卖出……
但最近,多项教育改革文件的发布,使得学区房的价值受到威胁。如近日,相关部门就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提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而针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情况,则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民办学校无法再通过先于公办学校招生而掐走优质生源,实现教育实力的强势;而学生家长也无法做到先考虑民办学校、进不去再读公办学校的两手准备。如果家长优先选择民办学校,就可能出现民办学校进不去、好的公办学校名额已满只能调剂,就算买了学区房,也可能进不去公办学校的情况,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与此同时,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名额满后随机录取的情况下,生源质量逐步平均、录取方式逐步公平化,好学校与坏学校的差距逐步缩小。此外,多校划片、学区资源重新分配;租售同权,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利;入学规则变化、校企合作变更终止等情况,都使得房产与学区的绝对联系开始"脱钩",学区房的优势不再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区房还值不值得买成为焦点问题。但对于这种问题,我们只能说:购房有风险,入手需谨慎。因为,政策毕竟才刚发布,落地实施还需要一段时间,而教育公平化也并非短期内能实现,因此在短期内,因为孩子教育而购买学区房还是可以考虑的;但从长远来看,比起针对单个学校购买学区房,考虑优质教育资源聚集的区域,或许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