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将国内外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的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后,选取国内近年来较为典型的一档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从策划角度进行个案分析。个案分析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节目背景介绍、节目情况介绍、节目空间划定、节目人设分析、节目剧本分析、节目受众分析、节目话题引导与多元价值表达。
案例分析——《我家那闺女》
1、节目背景介绍
《我家那闺女》的出现及热议,得益于当下国内的政策背景及传统文化的文化背景。
政策背景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户外真人秀的限制,这一政策引发了慢综艺的热潮,也成为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火爆的一大背景;其次是“限模令”,由于“限模令”的出台,《我家那闺女》这一类“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由购买韩国版权变为借鉴韩国模式。在模式借鉴的基础上,节目也与韩国原版的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区别,节目观察与讨论的重点也与原版不同。
国情与文化背景有两个方面。其一为我国的国情现状:2018年,中国人口出生率达到建国以来最低,我国当下的生育政策是鼓励适龄夫妇生育二胎。文化上的现状为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即二十岁左右的女性正处于适婚年龄,应当尽快结婚生子。这种传统观念深深扎根于国人心中,但当下的年轻女性往往更为独立自主,对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并不赞同认可。
在以上这些背景情况下,《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相继出炉。
2、节目情况介绍
笔者选择的情感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是刚刚完结的湖南卫视的《我家那闺女》,该节目是由湖南卫视推出的中国亲情观察成长励志节目,由湖南卫视节目中心制作,《我家那闺女》于2019年1月5日每周六晚22:00接档《快乐哆唻咪》在湖南卫视播出,2019年3月23日完结。
节目的平均收视率并不高,但它在网络上有相当高的话题讨论度。根据央视索福瑞数据CSM55城市网收视情况,节目平均收视率为0.7%,单期最高收视率为0.98%。但它却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家那闺女》节目自播出以来备受好评,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接连点赞。
节目总导演为陈歆宇。陈歆宇导演曾经制作过《花儿与少年》、《亲爱的客栈》等口碑良好的“慢综艺”节目。“我家”系列已有的《我家那小子》也由陈歆宇导演团队制作。《我家那闺女》节目常驻主持人为李维嘉、大张伟、刘欣然,每期节目中有一到两名飞行嘉宾参与话题讨论。
节目飞行嘉宾涵盖面较广,包括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的欧阳娜娜、已经结婚生子的刘芸、也有坚持不结婚的易立竞,也有和节目中的父亲们年纪相仿的王刚老师。
节目所选择的女性明星包括了娱乐圈和体育圈的,包括吴昕、傅园慧、袁姗姗、何雯娜、郭跃、焦俊艳。节目的主要内容为录制年轻女性嘉宾的独居生活,再由大张伟、李维嘉、欣然和飞行嘉宾和父亲们一起观看女儿们的日常生活,在互相交流中加深了解。
3、节目空间划定
情感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分为两个节目空间。
第一个是“真人秀”的部分,在节目中即为女儿们的日常,也就是节目中焦俊艳和Papi酱一同吃饭,聊天对话的片段画面。观众观看节目的“真人秀”部分并进行讨论,其实是观众自身对于角色的表现进行评价:观众自身是否认同Papi酱对于人生的排序,这也是观众面对体验类真人秀的时候会进行的一个判断。
在判断的过程中,节目组并未从策划角度对嘉宾的聊天内容进行明显的直接引导。因为节目嘉宾呈现出的是朋友之间讨论、聊天的随意感,这种自然与随意的特征是只有未经过策划和导演的提醒才能保有的效果。在节目的后期中虽然也会通过剪辑、花字、音乐等手段对节目内容加以渲染,但名人嘉宾的观点与想法仍旧能够尽量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第二个是情感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棚内场景部分。在节目中即为父亲们观看女嘉宾日常生活的VCR之后,对嘉宾行为进行评议与讨论的部分。
这一段落即为将观察团的观点与看法进行展示与讨论,以供给观众一个思考与讨论的启发点。从节目自身出发,这一场景的作用有二,首先是从父母的角度将父母的看法与年轻一代的观点进行对比,甚至达到一种碰撞的效果。比如节目第七期的段落中,Papi酱将自己摆在第一位;在座的四位父亲则将孩子放在第一位;大张伟在排序的时候则将伴侣放在第一位。从这种对比中能够展现出两代人观念的不同,从而产生讨论。
不仅如此,这样的对比展现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多想象与思考空间,引导观众产生自己的想法,即观众会思考问题“在我的人生中,我应当如何排序我的各种关系。”
4、节目人设分析
作为与“慢综艺”节目非常相似的一类综艺,情感观察类真人秀节目非常注重嘉宾的选择和节目人设的设置。
总导演陈歆宇对《我家那小子》的嘉宾选择做过阐述,他提到在选角上,节目组有两条标准。第一是看亲子之间的化学反应。虽然在拍摄时父辈与子辈并不在一起,但拍摄之前有一段亲子之间的面谈段落,从中能够看出亲子间的关系。
第二是要求亲子双人的状态真实。父辈与子辈都要求足够的真实自然。《我家那闺女》在嘉宾选择上延续了这样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有各自不同的人物设定。接下来笔者将分析节目中女嘉宾与她们的父亲所具有的各自的性格特点。
《我家那闺女》里的几位女性嘉宾可谓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常驻嘉宾有傅园慧、吴昕、袁姗姗,还有并没参加满12期的何雯娜、郭跃、焦俊艳。
从共同点来说,她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适婚女青年”,在父母认为应该结婚的年纪处于单身的状态,她们的父母也都非常着急;与父母的催婚相对应的是,女嘉宾们都十分优秀,事业成功,人生目标明确。
从不同点上看,几位女嘉宾又都特点鲜明,风格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笔者将几位女嘉宾的不同特点列了一张表格。可以看出傅园慧和何雯娜是著名运动员,其他三人是演员、主持人。她们各自的“人设”特点都较为鲜明。
其中,傅园慧凭借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一句“我已经用尽洪荒之力”的采访走红,被媒体及观众称作“洪荒少女”,基于她这样的个人背景,节目组在她的人设中也就强调了搞笑单纯的特质,非常符合她小女孩的性格。
吴昕因《闪亮星主播》成为“快乐家族”中的一员,但多年来许多网友指责她没有进步、才不配位,因此她的内心始终非常焦虑,她热衷于各种养身保健品,但又不愿意做实质的努力和改变。在节目中,吴昕从第一期就因为各种保健品和养生道具上了热搜,因此可以说节目组给她设定的人设是特别不爱运动但又迷信保健养生的年轻女孩。吴昕背后代表的是当代年轻女性的各种焦虑,其中包括年龄焦虑与事业焦虑等。
第三位嘉宾是袁姗姗。袁姗姗也曾经遭受过网络暴力的伤害,2013年,一条“袁姗姗滚出娱乐圈”的热搜受到全网热议。但经过袁姗姗一段时间的沉寂与健身锻炼,2016年,网上出现了“马甲线女神”的人设,节目组就以此为基础强调了她“傻大姐”的人设特点。袁姗姗代表了一部分生活努力,不断充实自身的年轻女性。
第四位有明显人设特征的女嘉宾是演员焦俊艳。焦俊艳的长相是有很多女观众觉得清新自然的可爱长相,但是像高亚麟这样的男性友人就认为她们只是“心灵美”,暗示她们并不算男性视角中的大美女。
焦俊艳是一名都市女性的代表性角色,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下三十岁的都市职业女性自由、独立的特点。这一点从她的朋友与交际圈就可以看出。不仅如此,第七期、第八期节目中焦俊艳和Papi酱、高亚麟的两次对话就迅速上了热搜。
节目组根据策划前期的背景调查,根据嘉宾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寻找不同嘉宾自身的特质,突出放大她们身上接地气、平民化的特点,从而订立她们各自不同的人设。这一方式有利于广大年轻女性观众从嘉宾身上寻找与自身相似或相同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与观点看法。比如,有些观众像吴昕一样不爱运动,有些观众像袁姗姗一样不需要男友可以自己搬冰箱回家,这种“共鸣”提升了受众观看节目的乐趣。
在嘉宾的人设之外,节目组也为观察团的成员和女嘉宾的父亲们定立了简单人设,这有助于观众加深对于节目成员的认知和记忆。比如傅园慧的父亲最大的特点是可爱,袁姗姗的父亲热衷于“拆台”,吴昕的父亲则着重表现了他对于女儿无言的父爱,焦俊艳的父亲则强调了他和中国传统的父亲最为相似的“严父”特质。各位父亲在各有人设之外也和观察团和嘉宾形成对比,比如大张伟是已婚丁克一族,刘欣然是爱情长跑的不婚一族。飞行嘉宾的人设也各有不同,比如坚持不婚主义的易立竞,她的独立女性的观点也代表了当下很多的年轻女性。
总体而言,节目中的女嘉宾们代表了新时代独立女性的思想作风,而父亲们代表的则是中国传统观点。这两者形成了对立的两派,而主持人和飞行嘉宾充当这其中的“调味品”,主持团的观点并不完全统一,而是较为零散,从而带来了以“正反两派”为中心,其他观点为辅助的观点讨论。
虽然节目组为了人设的建立,有些地方用力过猛,比如节目中袁姗姗不断强调“我中了个冰箱都是自己搬回去的”,但节目的人物形象总体而言仍旧较为鲜明,具有各自的特色。
这种鲜明的人设特点,也更有利于节目组在之后的真人秀环节中展开各种事件。
5、节目剧本分析(情境和事件)
作为一部真人秀类综艺节目,如何设定节目情境与事件成为《我家那闺女》值得思考的地方。
节目中的典型事件,比如俞灏明安排钱枫和袁姗姗见面、傅园慧骑马、以及笔者在前文提到过的焦俊艳和Papi酱吃饭聊天等。对于发生事件的选择和考虑,总导演陈歆宇表示,不会在发生事件上有刻意安排。因为“一旦安排,就丧失了真实性”。
在每名艺人的生活内容拍摄前,节目组会交给每位艺人一个空白的表格,由嘉宾自己填写在拍摄的五天中每小时的活动内容,并以此作为前期剧本。而年轻嘉宾们拿到表格时,往往自己也会感到很困惑、迷茫,不知道应该如何安排工作之外的生活。因此在经过与导演组的讨论之后,才有了节目中呈现出来的一系列日常事件,类型包括约会的安排、独居的观察、友人的出游、工作的日程等等,从而展现出女嘉宾们的生活的丰富性。
因为节目拍摄初期就定义了是拍摄日常生活,而非工作状态,因此与女嘉宾进行前期讨论时,提出的就是对于完整、没有工作的时间段的需求。
不可否认,节目的真人秀和棚内部分依然有一定剧本痕迹,但总体而言,真人秀和棚内的状态呈现都很真实,原因有二:第一,父亲对孩子的这种逻辑就注定了是真实的,任何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情感,他的状态、表情,都是天生的,大自然决定的,是伪装不了也掩饰不了的。
其二是从技术角度提出的,棚内录制与常规真人秀录制模式不完全相同,节目从化妆间开始到棚内录制,全部架设摄像机,全程保持“不停机”的拍摄模式,就是从进来就真诚聊天的风格,这样一种拍摄状态会让大家都很放松。
在真人秀部分,每名女嘉宾房间内会设置30-40个摄像头,外出时都有跟拍导演,也会布置隐蔽摄像头。除了技术制作的保障上,更重要的仍旧是嘉宾人物关系决定的,因为嘉宾外出往往是见自己的朋友,嘉宾所展现出的是与朋友在一起的生活状态,这也是导演伪装不出来的。
总体而言,节目的剧本侧重于表现艺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减少干涉的部分,强调真实、可看。
6、节目受众分析
《我家那闺女》节目作为湖南卫视周六晚间十点档节目,依托湖南卫视自身所具备的受众资源与前序节目《我家那小子》所累积起来的受众资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受众群体。
2004年6月,湖南卫视成为国内首家定位清晰的电视频道——秉承“快乐中国”理念,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自此,湖南卫视以“年轻”、“快乐”的姿态活跃在大众面前,不仅把收视目光锁定在年轻观众身上,还充分挖掘“年轻”的内容以吸引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当下,湖南卫视的频道定位核心理念是“快乐中国”,主打年轻受众的观看喜好。
细化到节目本身,作为一档晚间十点档播出的、着力于体现价值观碰撞的节目,《我家那闺女》更容易形成大众议题,节目共计产生了21个微博热搜Top1,热度可见一斑。据骨朵数据统计,截止到节目播放中期,共产生总评论数计27万,有效弹幕22万。微博话题#我家那闺女#的相关主话题阅读量超30亿,产生150万的相关讨论。
而从节目与受众的关系来观察这档节目产生的效应,则势必要关注到节目主要的受众群体。《我家那闺女》主要针对受众是在晚间十点档打开电视放松的25-45岁女性观众,尤其以30岁左右的女高管为主。
不仅如此,节目在网络直播平台“芒果TV”进行独家线上播出。“芒果TV”所针对的受众是年轻观众,年龄主要在20岁到30岁左右。从节目的受众趋势图可以看到,从节目的受众趋势看,19-24岁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关注度非常高,达到了43%的占比,也就是说这档节目的相关话题和当下年轻人息息相关,生活羁绊更重,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而作为一档聚焦父亲与女儿关系的家庭样本综艺,节目也吸引了成熟的受众群体关注,25-34岁、35-49岁的用户占比也分别达到了27%、11%。节目中所提到的诸多理念与价值观也恰巧符合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单身独立女性的心态。如焦俊艳展现出的对相亲的厌烦,往往能够直击这一类型女观众的内心,让她们感觉到自己“被了解”。可以说,这是节目组为了更高收视率而造成的对市场的迎合与妥协,但也是当下一些年轻受众的心态表达。
7、节目话题引导与多元价值表达
在观看节目之后,观众会对真人秀片段中嘉宾的论点产生自身的想法。节目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出话题的讨论。
讨论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观众自身对真人秀内容的看法,其二是观众对观察团成员观点的评价。但实际上节目中的嘉宾话题内容、节目对于自身价值观的表达等内容,都是节目组背后操纵的结果:
嘉宾在特定时机提出特定观点,主持人接续引导相关的讨论话题,提出相关问题内容甚至进行特定的内容互动,从而引出话题的讨论。
首先从节目本身的拍摄与剪辑的角度看,节目后期会通过剪辑、花字、垫乐等方式强调画面表述的内容。之后由主持人维嘉提出问题,引发观察团里的父亲们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节目的话题往往是由“爸爸们看到这一段有什么想法”开始的,由于父亲们对女儿们有天然的爱护,因此话题的讨论重心将会较为自然地落在观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内容。比如在第七期节目中,真人秀节目中Papi酱和焦俊艳对人生选择的排序、父亲们的排序、大张伟的排序等都被呈现在影片中,就完成了对这一个话题的不同角度的观点的讨论。在节目之外还有更多的公众号、热搜等新媒体渠道对话题进行讨论,展现两代人对同一个话题的不同看法,从而完成一种多元的价值表达。
除此之外,傅园慧生日时去玩滑翔伞的段落也值得一提。傅园慧在生日的时候去玩滑翔伞,但是没有成功。片段中出现了一些直接采访,而采访则引发了一种反思。傅园慧的父亲反思了她小的时候过生日都在队里,父母缺少了对于孩子的陪伴。相对应的是孩子的反思,子辈如何与父母沟通、交流的问题是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但这一类亲子关系的问题是值得讨论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笔者在此想提出一点自身的看法——在不同的观点探讨背后,节目组自身是持有某一个观点的,并且节目组试图展示自身的价值观。
但节目组并非强行“输出”或是“灌输”某一种观点,而是采用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去展现观点的多样性,并将其中一类观点加以相应的强调。总导演陈歆宇表示:“节目是反乌托邦式的,我们反对的当然不是‘个体生命的自由和美好’,我们反对的是‘统一标准的幸福’。”
节目里的每一个女孩都被强调了感情状况的孤独,但也从各种角度表现了她们生活上的丰富性。节目中的嘉宾焦俊艳自己也说,参加完节目之后仍然很反感“相亲”,但是好处在于节目让两代人反思,父母会思考自己以前的想法,孩子们也会更理解父母。有网友评论:“这档节目就像一面镜子,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
虽然该档节目在亲子代际关系的探讨上并不像一些社会观察类节目那么深入,但作为一档真人秀类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在真人秀的基础上,努力使得观众在达成娱乐效果之余有所反思,值得策划人借鉴吸收其经验。
二、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的策划意义和未来策划方向
通过前面四个部分的研究我们已经明确了该类节目策划的现实意义,以及基本策划路径,并对类型节目和重点案例都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我们回归到研究的落脚点上,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究竟有何社会现实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01
关照自我
许多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容易和真人秀中的角色嘉宾产生“共鸣”,能够从嘉宾的细节觉察出自己的影子。这种情况正符合法国心理学家雅克·拉康曾提出的“镜像理论”。“镜像理论”主要描述“自我”如何在对另外一个完整对象的不断认同中实现构建。
在电视媒体领域,电视屏幕是“镜像阶段”的延伸,屏幕外观众的“自我”与节目中的内容不断冲突、异化,最终使观众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得到共鸣与宣泄,从而完成自我认同的过程。
而观察类真人秀关注和讨论的话题更具有大众普适性,体现出现代都市年轻群体的生活现状,这也使得观众更能够将自身情感投射到节目中去,从而实现自我审视与自我反思。
大量的节目实例证明,情感观察类节目能够通过真人秀画面的展现折射反映出社会普遍发生的问题,比如《心动的信号》让六名年轻单身男女同处于一个屋檐下,观察他们沟通、交流的不同态度与风格,反映出当下社会年轻人人际交往及情感沟通的不同方式及所具有的问题。
《我家那小子》讲述的是母亲在演播室观察单身儿子的独居生活,通过从中观察、碰撞出的城市孤独感、母子择偶标准不同等现实话题戳中观众和网友的内心。观众借助“观看—认同”模式,完成了一次观镜行为,完成了一次幻象活动,在节目塑造的每一个“接地气”的场景里,让观众从嘉宾的身上窥见自己,从而完成对于自我身份的再次认定和重新建构。
02
关照社会
法兰克福学派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著作《单向度的人》中提出:正常社会中的人有两个“向度”: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一致的向度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
但是在大众传媒不断迎合受众的今天,有这样一大群电视受众,尤其在我国民素质整体偏低的我国,他们在观看电视时全情投入,自身的注意力和思考被电视节目本身牵制着,缺少自我思考与反思的空间,沉浸在节目塑造的虚幻世界里,失去对于节目、对于社会和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的能力。
大众传媒塑造出了一群这样的受众,他们失去思考的能力,被节目本身和公众号营销灌输大脑。这样的受众即是“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即指失去了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单向度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是大众传媒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观察类真人秀虽然一定程度同样迎合了观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但近年来受到大众关注的观察类节目所讨论的话题都与社会现状紧密相连,从节目内容看,往往反映了当下的生活焦虑与情感焦虑,使受众在反思自己之外逐渐走入对社会问题、人际交往等问题的关注、思考和反思批判。
如芒果TV《妻子的浪漫旅行》以明星夫妻为切入点,关注当下夫妻关系和家庭相处模式,四对夫妇的相处模式引来热议,让节目不仅停留在对明星私生活的好奇,更是延伸到了夫妻相处模式、男女社会分工地位、社会结构等更深层次、更具矛盾争端的社会问题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