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至1983年间,台湾制作了50部故事片(其中三部由邵氏兄弟工作室在香港制作),全部改编自当地女作家琼瑶的流行浪漫小说,将浪漫的情节剧变成台湾电影的主流流派。
这些电影的公开发行在全球华人社区中产生了几波“琼瑶狂热”。然而,尽管这些虚构的浪漫故事 - 被称为“琼瑶电影” - 已经在国际电影学者和观众的视线之下传播,尽管它们在制作过程中及其产生后立即受到欢迎。导致这种疏忽的一个因素是将这些商业上可行的电影标记为“空洞”,“无脑”的“撕裂者”。
琼瑶电影最显着的特征之一是青年和青年文化的写照
在电影界,琼瑶电影经常因其重叠和重复的电影故事公式和其他常用设备而受到蔑视。他们甚至获得了“三厅”电影的绰号,指的是将主要设置缩小到“餐厅,休息厅和舞厅”的叙事策略。
然而,一般来说,在熟悉的情境中讲述熟悉的角色的熟悉的故事是制作类型电影以满足大众观众的兴趣和品味的一种非常普遍的做法。琼瑶电影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肖像画包括城市环境,戏剧性的异性恋浪漫,世代冲突,性别分裂,谜团和巧合,非叙事音轨以及(强制性的)快乐结局。
电影是时代的产物。琼瑶电影也是如此。在许多方面,琼瑶电影的制作和接收,对应于台湾正在经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快速转变的时期。
正如林文琦正确指出的那样,琼瑶电影提供的不仅仅是“逃避现实的浪漫幻想”。它们具有值得更严肃的评估和审查的价值,尤其是因为它们针对当代台湾社会的广泛重大问题,例如民族和身份,性别和性,时尚和风格,仅举出一个名称。一些。
琼瑶电影最显着的特征之一是青年和青年文化的写照。实际上,所有50部琼瑶电影都以20岁出头的青年男女为主角,展示了他们的活动,态度以及与更高级人士的关系。几乎无一例外,为推进电影的叙事发展而设立的对立面并不是善与恶之间的两极分化,而是年轻人与其长辈之间的冲突与妥协。1973年的电影The Young Ones(彩云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时期,使台湾的生活水平提高,也见证了重大的社会政治变化。这十年的特点是一系列将台湾社会结构震撼到核心的事件。这些事件包括钓鱼岛争端(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和签署上海公报(1972年),蒋介石逝世(1975年),抵制奥运会(1976年),以及与美国和高雄事件(1979年)终止“共同防御条约”。
在这种背景下,过去十年中用于调节和支配世代关系的父权制权力开始发生转变,年轻一代成员中出现了替代或不符合规范的态度和信仰。这种新型青年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在“年轻人”的表征和主题关注中得到体现。
影片的部分内容围绕着来自富裕香港家庭的年轻人与来自社会经济弱势背景的年轻本地女性之间的浪漫关系。当年轻人的家人反对这种关系时,男主人公与父亲进行了以下交流:'你不是上帝。我不是上帝,但我是你的父亲./你是我的父亲,但你无法控制我。我是一个独立的人。你的意见不一定是我的意见。
后来,父亲飞往台湾探望这位年轻女子的家,企图买下他儿子的爱情。但他不受欢迎的访问只为这部电影的女主角提供了发表声明的机会:'我如此尊重的人怎么会这样?你不仅仅是保守派; 你的态度也过时了。我不喜欢你。卡米尔 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不是戈蒂埃; 你不是阿尔芒的父亲。
琼瑶电影中的年轻男性和女性主角,如年轻人 ,偏离了传统的态度和信仰,代表了历史上一直保持着稳定的社会等级和父权制度的社会的一些重大变化。这些电影为谈判表达年轻个性和主观性的空间以及许多其他问题所作的不懈努力,对其在中文电影院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