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乔治开始时的少言寡语,让这个人物存在感极低,但到得知十二位妓女的数量比女学生少一人时,毫不犹豫的提出让自己来填补,而且在化妆时态度平静,神情淡然,这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和敢于为了国家而奉献生命的牺牲精神,将故事的悲情色彩又重重地画上一笔。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处对比,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而这种对比手法大量使用的作用就是,使这里的每一个人物的菱角都更加鲜明,情感跨度更大,情节跌宕起伏,在这种有空间限制(教堂)的剧本中,从人物本身的弧光变化上下功夫,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冲突,实在是高明。
②其次,在电影的情感走向上与众不同。一般电影都会从开篇一直积攒情绪,向上递进,最后在结尾处的制高点爆发,成为一个升华全局的情绪爆发点。而由于这是一段出自“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故事,所以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剧情中本身就带有沉重的历史情怀。这部电影虽然同样做到了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的“熵值”增加,人物关系越来越危险,情节发展越来越混乱,但是情绪线是始终在向下纵向延伸的,战争越发残酷,观众的内心就越发的沉重,直到最后十二位妓女合唱《秦淮景》,让观众在情绪在最低处,最低值时爆发,使故事悲剧气氛更加凄美动人。
③第三,做到了人物描写的以小见大。英雄每多屠狗辈,侠女自古出风尘。用这十二位妓女象征着这场抗日战争中,那些为了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献身的正义之士,他们可能不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军人,但是他们同样为国家兴亡贡献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这是编剧对这样的民族侠义之士,做出的致敬和歌颂。少年强,则中国强,之所以这里的所有人都在拼命保护这批学生的生命,是因为她们象征着祖国的未来,虽然全片没有一个人说出“保护学生就是在拯救国家的未来”这句话,但是他们都做到了,观众也能感受到,这是导演和观众之间的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导演把最想表达的核心宗旨省去,用故事情节做铺垫,由观众自己去领悟,这种设计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