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革命之路》拍摄于2009年,改编自文学大师理查德·耶茨的原著,讲述的是一对美国中产夫妻在梦想与现实中挣扎、扭转直至破灭的故事。影片在82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服装设计提名,并在66届金球奖上获得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提名。
导演萨姆·门德斯来自英伦戏剧界,他跳出好莱坞导演的视角,以跨文化的身份,揭露美国社会问题,关怀美国人的平凡生活。他的影片中总是透露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忧虑,1999年的处女座《美国丽人》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可谓是一鸣惊人,而《革命之路》,拍摄在导演46岁之年,更多了一份岁月的厚重。
《革命之路》并非取材战争,而是平凡的、普通的美国中产家庭。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他们看似安逸富足,实际上却面临着来自事业、家庭和心理方面的多重压力,浮华的表面之下,家庭摇摇欲坠。一如既往,影片以悲剧结束,这看似冷酷而残忍的结局,实际上是用悲剧的方式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呼吁人们正视现代社会中的精神困境,不要依靠想象来寻求自我安慰。
01 “革命之路” 的三重失败
大概每个人都有过梦想,有过对非凡人生的追求,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不禁会问,还有多少人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沦落,还在为梦想奋力前行。时代的车轮向行进,有多少人搭上快车奔赴诗和远方,又有多少人没有上车,被车轮撞到撵碎。爱普尔和弗兰克是一对平凡的中年夫妻,他们原本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一步一步迷失在时代之中。
1. 年轻时的梦想败给了平庸的生活
女主人公,爱普尔(莱奥纳多•迪卡布莱里奥饰),年轻时是对未来充满向往的演员,而男主人公,弗兰克(凯特•温斯莱特饰),则是高谈阔论的有志青年,去过巴黎,还会一些法语。 两个人迅速陷入爱河,艾普尔意外怀孕,他们来到了“革命之路”落脚。艾普尔原本以为这只是临时落脚点,没想到生活安定在此,一过七年。她有了两个孩子,围着繁琐的家庭转,成了糟糕的临时演员。弗兰克,成了一名平庸的销售员,重复地过着父亲的生活,当年的意气风发荡然无存。
艾普尔演出失败后,与弗兰克大动肝火,两人七年的积怨终于爆发。爱普尔开始怀疑现在的生活,怀念年轻时的梦想。弗兰克,在生日当天,与女同事出轨,在身体的出轨中寻找男人气概,出轨成了他对婚姻束缚的革命方式,但身体上的勇敢并没有挽救他精神上的懦弱。
2. 逃逸平庸之路败给了现实的诱惑
艾普尔,精心为弗兰克策划了生日会,并告诉弗兰克“逃离美国去巴黎追梦”的计划。在这个计划中,艾普尔找文秘工作养家,弗兰克闲下来探寻人生的意义。弗兰克想到自己年轻时的作家梦,欣然接受这个计划,并告诉所有同事和邻居这个消息。似乎,艾普尔马上就要迎来自由,迎来女性主义的觉醒,可这场觉醒却在现实中破灭。
弗兰克收到升职通知,逃离的决心开始动摇。没几周,艾普尔发现自己怀孕,哭诉着要堕胎,弗兰克强烈反对,价值观的冲突让婚姻再次陷入困局。
弗兰克回到婚外性行为, 艾普尔也与邻居发生了关系。彼此身体的短暂背叛,成了对无聊婚姻的一种革命,但这一切都毫无意义,精神生活的贫瘠没有丝毫改变。最后,弗兰克跟艾普尔坦白,告诉她一切婚外情都结束了,艾普尔冷漠的反应让弗兰克意识到,艾普尔似乎从来就没有爱过他。一夜歇斯底里的挣扎之后,第二天早上,艾普尔又扮回了贤惠妻子的样子。弗兰克以为这一切是原谅,但实际上却是艾普尔在做最后的告别,她正抱着死亡的决定准备最后一搏。
3. 最后的突围败给了家和爱的“束缚”
最后的早餐后,弗兰克站在屋内,隔着玻璃窗,看向屋外。在弗兰克的视角中,艾普尔的生活是自由的,她在户外阳光普照的草坪上,享受亲子生活,而弗兰克是困在屋内的人,但爱普尔的视角中,她一直都是困在屋内。
弗兰克离家之后,爱普尔烧开水,以必死的心态,尝试自己堕胎,冲出困顿。最后,爱普尔,穿着沾满血的裙子,站在被木框割裂的落地窗前,伸手向触摸窗外的世界,可是整个家好像牢笼一样将她囚禁在当下的生活。
这场突围的行动,以死告终。死前,她留下纸条告诉弗兰克,“不必自责,好好活下去”。爱普尔的死除了给自己家人带来痛苦外,没有任何其他改变,生活依然继续,生命继续轮回。邻居一开始把他们当成嘲笑谈资,渐渐地他们在谈资中消失,别的家庭开始搬入他们房子,继续生活。
02 通过影片,反思现代人面临的精神困境
弗兰克一家消失在“革命之路”上,那个曾经平淡的家庭革命以失败告终。他们所遭遇的精神困境,是许多现代人面临的现实生活,他们革命的失败,反应出现代人要改变沉闷压抑生活的艰难处境。
1. 交替时代的新旧思想,内化成人物的内在精神冲突
旧时代是身体的过度劳累,新时代是精神的极度疲惫。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在不断迭代的年代,人对安全感的需求越发明显,但以前稳定的人际关系反而变得摇摇欲坠。婚外情增多,家庭开始破裂,人的内心越来越找不到落脚地。四分五裂的关系中,人的精神世界也变得分崩离析。弗兰克和艾普尔从稳定的夫妻关系,走向婚外情,一个家庭的逐步分裂,也是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的体现。
“美国梦”大肆入侵人们的头脑,每个人都以为对金钱的追寻,才是自己的人生梦想,那些曾经对艺术的追求,变得一文不值。人到中年,人生无限的可能性变小,渴望逃离平庸,却无法放弃对金钱的欲望和家带来的一丝安全感,支离破碎的家在艰难中继续前行,如影片上的小白房子矗立在斜坡上,一副摇摇欲坠的景象。
弗兰克从物质追求中寻求安全感,从婚外情中寻求激情,而艾普尔则企图在酒精中,浇灭重新燃起的幻想。但一切都是徒劳,不安全感越演越烈,最终自我迷茫、自我缺失、自我怀疑,人生进入“虚无”状态。
2. 个人生活在虚无状态,自由选择成为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哲学家萨特的存在主义说“存在就是虚无”。误解的人,会以为这是说人生是无意义的,生死都无所谓,有人在虚无中了结自己的生命,如艾普尔看似流产意外而死,却是自己以必死之心为之。
事实上, 萨特说,“虚无”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正如一个杯子,杯子是虚无的,所以它要去盛装咖啡或者茶,变成一杯茶,一杯咖啡,杯子便有了内在,有了意义。人生亦如此,因为虚无的出现,人们有了选择填充生活的自由。人们在获得选择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承担选择带来的结果。
无论是爱普尔,还是弗兰克,他们都没有承担的勇气,被动地接受着外物的安排,精神一直都独立不起来。生孩子是意外,进入婚姻生活是意外,每次想要改变时,都有外界的意外干扰。他们迷失在时代之中,找不到自己。尼采说“上帝已死”,下半句是人自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上帝已经无法为凡人的人生负责,可是显然这种能力在他们身上还没有生长。
3. “新型的极权主义”,人在物欲中迷失
美国社会学家“马尔库塞”提出“新型的极权主义”,它不是用恐怖的手段来控制大众,而是用无尽的消费和享受来贿赂大众,让人们陷入到“舒适的不自由”之中,难易察觉社会对自己的控制,也就无从反抗。
现实生活很舒适,为什么要改变呢?为什么不接受呢?富裕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本身并没有错,但人们为此付出太高的代价,人被“物化”,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一切问题,人们都尝试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
比如,弗朗克认为赚更多的钱,可以改善家人的生活,可以去欧洲旅游,但这都没有解决艺术家对艺术成就的诉求,最终让自己沦为赚钱工具,让自己成为一个“螺丝钉”,与其他“螺丝钉”没有任何区别。人生不再需要反思,跟随大潮,随波逐流,流浪漂泊。在这个意义上,人不再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他们的工作任何人可以替代,他们住过的房子,别人进驻,人生陷入真正的无意义中。
这个概念跟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不谋而合。劳动本来是人的第一需求,但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螺丝钉的工作,只是让人觉得遭受身体或精神的摧残,结果只有在其他动物机能,比如吃、喝、生殖中,才能感到自由,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荡然无存。
03 重建认知,重建幸福
1. 认识内心的冲突,在更广阔的关系中,重建自己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那个本我,其实就是我们内心那个小孩子,他会追求个体的舒适,遵循快乐的原则。那个超我,就好比说我们内心那个大叔或者超级警察,或者那个过于苛责的超级家长。而那个自我,实际上就是当下的、现实中的自己。
三者之间会经常出现矛盾,尤其是那个内在的本我和那个超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就感觉自己很纠结,感觉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很大。就像艾普尔希望成为演员,现实却是更合格的家庭主妇。
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人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都在不断地去剥离那些老的、已经不能够适应的那个人格,生成新的人格,去不断地适应新的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需求。比如,艾普尔,一个中年母亲,更大的责任是走出只关注自我的人格,在家庭和亲子关系中建立更广阔的关系,在更广阔的关系中建立新的自我,但是她一直都没有做到切换,在错误的时间生孩子,又在错误的时间要放弃安稳。
2.重新认识“亲密关系”,建立正确的家庭认知
陈海贤《亲密关系》中,指出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一段从“我”到“我们”的旅程。这个过程既是对自我的限制,也是对自我的拓展。
想到亲密关系,我们很容易想到,有了固定的伴侣,就不能在随意喜欢别人,自由受到限制。艾普尔,把中年的碌碌无为,归咎到亲密关系、孩子和现实生活的束缚,好像是因为有了孩子,她的梦想才在岁月中被消磨殆尽。
但是事实上,亲密关系,不仅让“我”成为更为完整的自我,还是一种抵御时间的方式。
我们经常把伴侣叫做“另一半”,好像是说,自己一个人是不完整的,只有两个人在一起才算完整,这不是一种隐喻,而是一个事实。进入亲密关系后,你就不再是一个人,你进入了以爱连接的、超越个体的系统,并成为了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
在亲密关系中,自我关系也得到三方面拓展。第一种拓展,适应亲密关系,让自我发展处新的品格,从单一的自我身份中跳出,走入更广阔的关系网络连接。在相互适应的关系中,新经验增加,新的自我随之长出,懂得承担责任,懂得爱别人。第二种拓展是,亲密关系让自我获得归属感,人需要归属于一个比自己更大的系统,否则就会陷入孤独和空虚。第三种,亲密关系让人获得对抗时间的能力,获得繁衍。正如《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书的作者,在临死前,选择和妻子生育孩子,给有限的生命,带来无限的延续。
3. 跳出时代文化的限制,确认人生意义,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们所生存的社会,以及我们所处的时代,影响着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追求。比如,在一个文化里被推崇的观念和行为,在另外一个文化里可能被打压;在一个时代被认可的,在另外一个时代可能被禁止,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个,就有可能跳出文化和时代对自己的限制。
但不管生活在哪一种文化背景下,或者存在于哪一个时代,我们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并用这种意义来指导生活,在重大的事情中做出选择。
关键不在于做出什么选择才是对的,而在于人是否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自由的人,可以为自己做出一个选择,并且愿意去承担这个选择的后果。
让我们无法确定人生意义的,往往不是我们不知道哪种选择才是正确的,而是我们害怕承担选择的后果,没有任何一种选择可以保证你万无一失,你需要做的,其实是倾尽全力去将你所做出的选择变成对的。不得不说,弗兰克和爱普尔的悲剧,是害怕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而造成的悲剧。
结语:
我们很多人都能从这对夫妇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平凡而不甘于平庸,想要完成非比寻常的人生却耽于孩子、温饱和自己的懦弱之中,在不甘心的绝望中看着梦想滑落。人生步入中年, 仿佛生命不再属于自己, 奔波在家庭、孩子和其他琐事之中。梦想破裂之后,平凡的本质凸显,但事实上,平凡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看清生活的本质,与平凡相处,与烦闷相处,接纳平凡的自己,过幸福的人生也是一种非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