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沉迷偶像剧的年纪,看的唯一的综艺节目是《快乐的大本营》。说来有点不好意思,更爆的同类节目《康熙来了》我是很后来才注意到。我们那时候没那么爱看电视,不看选秀不看真人秀,访谈节目也很少看。
当然,那时候的整个行业里,综艺节目的类型都还很贫瘠。网络不发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少,我后来喜欢的几款综艺节目当时也还没出现。但说到底,即使当时有了这些我现在喜欢的节目,那时候可能也不会喜欢,毕竟我现在已经完全不再看《快乐大本营》了。
看综艺节目是为了什么,最简单粗暴的答案,为了开心。打发时间谈不上,作为一个被城市同化了的人,感到无聊是稀有事件,日常焦虑才是真实状态。工作之余,想看的美剧和书没时间看,陪伴朋友和家人的时间都很紧张。旅行吗?那更是想得多实践少的奢侈品。
相比较而言,在周末的晚上,约几个朋友或者自己一个人,准备些吃的摊在沙发上看综艺,成本低见效快,早就成了一种固定的休闲方式。
当下的综艺节目百花齐放,明星素人,音乐舞蹈,做饭的养儿的,谈恋爱的搞乐队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想看看不到。当一个行业里的内容品类齐全的时候,它的受众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和细分,而作为观众,你总会找到你想看的那一款。
别怕承认,我们看综艺就是为了开心,综艺就是娱乐大众的。如果一个节目没有趣味,你大可以选择放弃。只是趣味这个事情其实又很难定义。有些趣味是直观的刺激,比如做个鬼脸卖个萌,讲个笑话跳支舞,有的则需要在思考中获得乐趣,最好的综艺是能让你在看的时候频频微笑点头赞叹,看后还会回味无穷,所谓的要余味。
几年前著名主持人马东离开央视之后创办了米未,做的第一个爆款节目叫《奇葩说》。奇葩说之前,辩论是一个专业性强思辨性强,但从来不觉得娱乐性强的一个小众爱好。但是奇葩说,开创了辩论的娱乐性和大众性。如果给这个节目几个关键词的话,第一个关键词肯定是“有趣”。
那些让人捧腹的段子,那些平日里不会讲出的真实的尖酸刻薄,你都会在这个节目里见到。但是它又不仅仅是好笑而已。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辩论则是一个在灰色地点不断划分不断寻找出各自的证据过程。
听这些辩手的话术,既是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同样是这个公司,同样是马东,这次他们将“魔抓”伸向了另一个小众的,不被大多数人所熟悉的领域,乐队。今年夏天最火爆得到节目无疑是《乐队的夏天》。
好听是所有音乐的基本素养,而不同是一个音乐节目应该追求的品质。听惯了流行音乐的我们,这次见识到了什么是遥感,朋克,重金属,民谣,黑人音乐……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了解到了乐队背后的那些人和他们的精神。反叛的,挣扎的,快乐的,坚持的,有怀有伟大音乐梦想的,也有只想在音乐中寻找快乐的
。这些人组成各式各样的乐队,而这些乐队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乐队文化。
还有我个人认为最值得反复看的节目《圆桌派》,名嘴窦文涛每期都会邀请来三个嘉宾,焚香开席形成一个圆桌派对。这些来自两岸三地的文化名人,就当下热点进行交流。
不辩论,不访谈,纯聊天,形式是几个老友围炉谈话。输出的却是这些背景不同,见多识广的知识分子代表的各种观点和看法。
一个节目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能量密度,这个聊天节目的能量密度,绝对大于你在大学里的专业课所能接收到的能量密度。
这个节目提供的最大的享受,是见识,是看待事物的广阔视野。
对于视觉系长大的我们,赶上了综艺节目井喷式发展的时段是种幸运。
综艺有很多,好的综艺不但是一种娱乐,它还应该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文化,一种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