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文章——《》。
甘祖昌,走过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甘祖昌调任新疆,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甘祖昌毅然决定“解甲归田”,和妻子龚全珍一同支援家乡建设,造福家乡百姓。
甘祖昌妻子的龚全珍,就是咱烟台人,1923年出生于烟台市大马路平安里。1938年9月,考入志孚中学初中十一级二班学习,在校度过3年初中生活。
龚全珍1941年辗转安徽、河南、陕西等地求学,1945年考入西北大学教育系。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入新疆,在军区八一子弟学校任教。经介绍与开国少将、时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的甘祖昌相识并结婚。
全家福
不愿做“将军夫人”
龚全珍毛遂自荐当人民教师
跟着丈夫甘祖昌回乡之前,龚全珍是新疆军区八一子弟小学的老师。丈夫的家乡对于龚全珍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她听不懂当地的方言,又不习惯当地的饮食,当地人对她这个将军夫人也充满了好奇。
安顿好老伴和孩子们后,龚全珍找到县文教局,毛遂自荐当老师,后来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小学当校长,吃住在学校,只有周末回家一天,龚全珍在那里一待就是13年。
龚全珍和学生
龚全珍说:“甘祖昌的地位与我没有关系。我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民教师,我跟他结婚之前第一个条件就是他不能随便调动我的工作。”
“我觉得女同志要有独立的人格。他如果说‘龚全珍你就要在家里服侍我,你不能出去工作’,那我就要发火。”
“他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我以他为榜样!“
1986年3月28日,甘祖昌病逝,终年81岁。龚全珍失去了相濡以沫33年的亲密战友,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写进了自己的日记里。
龚全珍日记
龚全珍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离开祖昌快两个月了,我很惦念他,和他生活在一起很幸福。虽然他是个很严肃的人,但他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我应当以他为榜样,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龚全珍不愿意给儿女们添麻烦,她住进了幸福院。在幸福院,龚全珍组织老人们开展政治学习、擦地板、补衣服,还拿出生活费为老人们买营养品。2011年,琴亭镇在社区建立龚全珍工作室,聘请龚全珍作为辅导员。
2013年,龚全珍又倡议成立了“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采取定期救助和临时救助相结合的方式救助困难对象。
有人问她为什么不颐养天年,还继续做帮助别人的事。
龚全珍的回答很诚恳:我觉得作为共产党员,能尽一份心就尽一份,能尽两份就尽两份。
爱心捐款记录表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2014年2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永葆本色,从烟台走出的一心为民的龚全珍获奖。
2014年2月28日,烟台一中教师张启滨和姜景阳赴江西省莲花县拜访“老阿姨”。
2014年10月13日,阔别母校73年后,91岁的龚全珍重回母校。
从19岁离开烟台,母校情怀始终萦绕心中。她为全校学子题辞:“学知识,净化心灵,师生和谐,大有作为。”
以人民日报的报道为契机,我们推出姜景阳老师的江西莲花县看望龚全珍暨老校友回母校纪略,向“老阿姨”致敬!
以下是姜景阳老师的纪略节选:
烟台一中教师赴江西省看望老校友龚全珍
仲春时节,“老阿姨”的龚全珍住在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一处普通居民楼里。耄耋之年的龚全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当她听说我们来看望老校友,就早早打开房门等着……
当我们握住她的手,代表烟台一中六千名在校学生向老校友龚全珍阿姨致敬时,老人家热泪盈眶,她已经七十多年没回烟台了。她还是穿着在我们曾在电视上见到的那件棉衣——墨绿底带牡丹花图案——那不是简单的俭朴,而是一种美丽。我们把烟台一中校徽别在她胸前,她又一次流泪了,说:“这回我是老校友的样子了。”
当我们请“老阿姨”给母校题词时,她迟迟没有落笔,思考了许久。她说:“教师不能有功利思想,一心只想让学生考大学就有功利。学生也不能有功利思想,一进校门只想考大学也是功利。老师要爱学生,学生也要爱老师,都要有境界。”于是,她写了:“学知识,净化心灵,师生和谐,大有作为。”落款为:“烟台一中老校友龚全珍敬词”。
“老阿姨”把自己的著作《龚全珍日记选》题上辞赠给我们。这本书精选了开国将军甘祖昌夫人龚全珍同志自1966年至2013年6月所记的部分日记,既记述了一个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点小事,又记述了50多年来一个共产党员经历的国家政治风云变幻和重大事件在普通民众中的真实情况。不变的初心,永远的追随。
“领了工资,买了化肥农药,送给贫困户。”甘祖昌将军辞世时的一句嘱托,龚全珍铭记在心,继续完成将军未竟的事业。“祖昌就是我的镜子,我经常反省自己哪里做得还不够。”轻描淡写间,体味到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风骨与情怀。
91岁的老校友龚全珍回母校升旗
2014年10月13日,91岁的老校友龚全珍应邀回到阔别73年的母校烟台一中,参加星期一的全校师生升旗仪式。
老人家谦逊朴实,早早来到操场,深情地四处张望,反复自语“返校了”“返校了”。校长说:“您是我们教师的楷模、学子的榜样。您的事迹作为校本教材,已经编入课程进入课堂了。”
她乡音未改,还是那么风趣、幽默。中午时分,老人家提议,去学生食堂吃饭,说:“你是地主,该你请了。”我们非常高兴,当初去江西拜访她,老人家在当地最好的宾馆招待我们,老人家自己买单。去学生食堂的校园路上,她在张启滨教师耳边问:现在食堂还有“片片”吗?那语音仿佛就是路边上的阿姨,纯正的烟台味儿。在饭桌上,她津津有味地吃“片片”。同学们一一过来打招呼,她都回应“校友好!”
她眷恋母校,念念不忘。
当年,老人家离开母校时,与几个十几岁的中学生,钻山沟、宿荒野,流离辗转,日夜兼程,穿越日寇封锁线。在河南某地找到原志孚中学地理老师王光甫,先生见她最小又是女孩子,留下她送到学校继续读书,而王光甫先生的两个女儿却因无法承担学费辍学。她说:“母校老师、同学给我的远比我给社会的多!”
“海滨上,划出旷地一坪,林木青葱映掩……”当1931年9月28日建校校歌响起时,“老阿姨”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当大家把音乐关掉,静下来,倾听老人家自己唱时。她不看歌词,不“跑调”,一个人轻声唱完全曲。现场所有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一位离开母校73年,第一次返校的学生。老人家动情地安慰我们,说:“没唱好,见笑了。”
YMG记者 庞磊 通讯员 姜景阳 摄影报道,文中部分图文来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编辑 | 郑昕 姜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