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
《涂萍义:带领居民从“村里人”向“城里人”转变 》
湖里街道村里社区党总支书记涂萍义
涂萍义自2009年6月开始任村里社区党总支书记,至今已有10年头了。村里社区位于厦门特区发祥地,在这里集中居住着特区第一代拆迁安置村民,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缘背景,村里社区被赋予了特殊的社区治理任务,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难题:基础设施陈旧、乡土气息浓厚、民情相对复杂。如何带领第一代拆迁安置村民过上美好生活,让他们感受党的温暖,充分享受到特区建设的福利?这是涂萍义心中所急,手上所做的事情。
党建引领,使老小区焕然一新
社区的几栋安置楼年代久远,基础设施大多老旧不堪,涂萍义带领社区党总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100万元,对安置楼小区水沟及路面进行改造,提升安置楼居民的生活环境。然而,过于陈旧的基础设施带来了改造难度大、需要的改造资金庞大等问题,改造工程一时难以进行。
社区、业委会、物业探讨华海苑改造方案☛
☚华海苑中庭改造成果
在华海苑小区,涂萍义不等不靠,发动居民自筹资金14万,通过“以奖代补”申请财政资金34.3万对小区进行改造。
在特房华苑小区,她又发动居民自筹资金16.9万,积极协调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司法局党委出资10万,申请财政资金39.4万对小区进行改造。
在滨海苑小区,发动居民自筹资金21万,改建停车位41个,协调煤气公司,在小区铺设煤气管道,解决了小区多年停车难以及没有管道煤气等问题。
充分协调发挥市、区报到党员的带头作用,追讨回大公维金65.9万,小公维金18.9万余元,启动深汇大厦消防改造,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
党员志愿者洁净家园活动☛
☚改造提升后的滨海苑居民之家
她带领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等多元小区治理主体,迎难而上,啃硬骨头,解决了停车难、用气难、消防安全存有的隐患等一系列难题。通过党建引领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使这些安置房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组织特房华苑居民开展”党建引领小区行、共聚端午邻里情“包粽子活动
▲“深化双报到·为民解难题”双报到党员认领项目
共建共享,形成独具一格的“村里人模式”
硬件上的改善温暖了民心,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凝聚民心。涂萍义牵头组建“村里人”公共法律服务站、打造科技家园、培育“青芒果”闽南锦歌队等,为这个早期拆迁安置小区较多的社区带来了勃勃生机。
第一代拆迁安置居民大多只会说闽南话,生活中保留着许多闽南传统习俗。涂萍义希望通过文化的融合,打造社区居民共建共享的“学习圈”,扩展居民的“知识圈”,拓宽居民的“朋友圈”,丰富居民的“生活圈”,就这样村里社区怡馨书院应运而生。
青少年科普工作室手工制作☛
☚“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
“40年以上党龄党员“主题党日活动☛
☚插画培训
涂萍义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居民,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征集“好点子”。在充分征集居民想法的基础上,先后开办了党章党规、道德修养、传统文化、法律政策、科普知识、家庭教育、医疗保健、歌唱舞蹈等课程。社区书院还结合社区科普大学,定期开展了眼睛健康、厦门山水由来、骨保健等知识讲座。暑期期间,与厦门霞辉社工以及区司法局合作,分别开展了暑期安全教育和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影像的语言》观影活动、“绿色建筑 生态村里”建模夏令营、创意纸浆画制作、湖里区青少年法治夏令营、亲子美食制作等。
社区书院创新“满课堂”,利用社区现有场地,开设4个常设课堂、2个流动课堂、1个特色课堂,还有4个特色活动。主课堂的课程采取居民点单,书院理事会负责链接市、区、街教师库资源的形式进行授课。分课堂则采取购买服务和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行排课等方式,把知识文化送进村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村里人模式”。通过丰富的文化建设,村里社区让居民实现了从“村里人”向“城里人”的转变。
▲“打造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党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