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道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整理病历。新华社记者薛宇舸 摄
新华社长沙9月4日电(记者刘芳洲 帅才)一份病历记录着一个患者追求健康的过程,而一家医院跨越70年的上百万份病历就像是一部浓缩的医学史,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医学发展之路。
位于湖南长沙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有一个存有188万份病历的“博物馆”。“记录者”袁明道1949年进入湘雅医院工作,如今已是九旬老人。
1949年,当20岁的袁明道考入湘雅医学院时,他和一群心怀救死扶伤梦想的年轻人一起,接受系统训练,写下治疗方案。
奔走在医学前线30年后,1979年,作为胸外科主治医生的袁明道,与科室成员一道恢复重建湘雅医院的心胸外科。
“那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医院除了我,没有其他胸外科医生。”40年前的艰辛依然历历在目。
袁明道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整理病历。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一个人,一支队伍。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袁明道扛起重担。“我做了7年总住院医生,各科室的每个病房都要去看,最忙的时候,48小时没合眼。”他说。
袁明道的退休时光也是在医院度过的。退休前,他用手术刀,医治了上万名患者;退休后,他手握钢笔,抄录、总结了心胸外科50余年的住院病历。
他整理的病历就像科室医生的“口袋工具书”,这本工具书实时更新,对年轻医生有参考价值,对整个科室也有指导意义。“成功的病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暴露出不足,失败的病例中的一些尝试在未来也许会成功。”他说。
70年里,病历日积月累,逐渐成为一部浓缩的医学史。
湘雅医院的病案库中保存着自1949年起的188万份病历,从泛黄的牛皮纸到雪白的A4打印件,医学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查阅神经外科的病历,1977年,患有动脉瘤的21岁患者,接受了动脉瘤结扎术,手术时间为8个小时。2018年,一名同样患有颅内动脉瘤的53岁患者接受了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时间缩短为5个小时,患者出血量大大减少。
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李学军说:“这两份病历反映了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时间缩短了。在显微镜的帮助下,医生的手术更加精准,患者的安全系数也提高了。”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介绍,作为中国建院最早、规模最大的现代医院之一,湘雅医院的这些病历记载了中国现代疾病谱的变迁轨迹,也反映了中国现代医学诊疗水平的发展过程。
如今,湘雅医院利用电子病历,把病人的手术记录、图像信息等与生物样本信息融合,为病人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患者迎来了智慧医疗、精准医疗的时代。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党委书记张欣说,今天的医生能够在病历70年的“进化史”中温故而知新,吸取宝贵经验并加以传承和弘扬。
“我如果能活到100岁,就会整理病案到100岁。”袁明道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