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年旅行团游客正在一家首饰店购物。 图片来源网络
“羊毛出在羊身上”,当团费低于市场价三分之一、成本又低于路费时,这极有可能是低价旅行购物团。低价团多半是靠强制诱导游客购物,来弥补交通、门票、住宿、饮食以及导游的费用
法治周末记者 管依萌
“报名费只要9元,跟团北京周边一日游只需19元。”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某社区内,一名旅行团的推销员正向路过的大爷、大妈们介绍他们的旅行产品。
今年60岁的谢阿姨(化名)和61岁的杨大叔(化名)这5年相依为伴。“女儿平时比较忙,一个月也就回家两次。”谢阿姨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们老两口因为闲来无事,便与朋友一起报名参加了北京周边一日游的旅行团,“计划是跟团出去散散心,也打发打发时间”。
据杨大叔介绍,此次跟团的目的地是怀柔,行程当天来回,车接车送,往返车费也很划算。“可谁曾想,到达怀柔后,便开始推荐消费了。”
“导游将一车老人带到怀柔的一个农场,除了参观以外,农场遍布推销员推销有机农产品,比如有机黄瓜、有机西红柿等。”杨大叔说。
“在现场推销人员的‘宣传’下,最后很多参观的老人都掏钱买了农产品。”于是谢阿姨也忍不住下车购买了总计600元的东西。“后来我才明白,这个旅游团就是个低价购物旅游团。”
被低价“吸引”的游客
近年来,很多旅游城市都曾出现过导游强制消费事件。
2019年2月24日,多段旅客提供的视频显示,为了劝服旅客在购物点购买翡翠玉石等,导游刁某展开了“教科书式”的“说教”,令众人反感。
2018年2月5日,云南丽江有游客因未购物,被导游怒斥“铁公鸡”:“你们什么都不买,那我给你一桌子饭,你站在旁边看一下,能饱吗?”随后,有声音称该旅行团是购物团。
2017年12月17日,一前往云南景洪旅游的网友发视频称,自己因购物少遭导游怒骂,称其“骗吃骗喝”,起冲突后被赶下车。
……
据悉,这些强制性消费的旅行团多是低价旅行团。
北京市京师(大连)律师事务所TMT法律事务中心主任安顺律师表示:“资本是逐利的,低价优质在市场中无法长期生存。一般来说,旅行社的利润最终来源于游客,旅行中的购物、参观、小费等每个环节都可能是旅行社的利润增长点,导游会想办法让你在这些环节将失去的利润补回来,遇到综合素质较差的导游,可能还会强制游客购物。”
“并不能说所有的低价旅行团都等于低质旅行团,低价旅行团也并非全是坑。”安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一定条件下,控制成本也能够增加利润,有些国家和地区对一些旅行团有特殊补贴,有些旅行社能够拿到特定航线或者交通线的低折扣,还有的是为了打造前期品牌”。
“不过,质优价廉的旅行团不是谁都能碰到的,它非常考验游客的鉴别力。”安顺着重说道。
话虽如此,仍有不少游客“前赴后继”地跳入低价旅行团的“深坑”中。这其中还不乏赴港澳、海外等地的游客。
据有关媒体报道,一些赴泰国游玩的中国游客经常会被“忽悠”购买珠宝项坠、佛牌以及当地寺庙“供”的佛像。2019年12月29日,一位来自武汉的消费者举报,游客在重庆一旅行社组织的“泰国双飞5晚6日游”行程中,疑似遭到诱骗,在泰国芭提雅金龙寺以28000泰铢(折合人民币6535元)的价格“请了一尊塑料佛牌”。
此外,还有游客以超低价参加“珠港澳”旅行团。
有网友吐槽,“珠港澳”旅行的第一天,游客到达深圳后会坐上前往香港的大巴车。在大巴车上,会有一个自称导游的人推销产品,例如电子产品、香港手机卡、化妆品、首饰等。抵达香港后,经历短暂的游玩时光后,这些游客就会被带入购物现场,比如金店、手机店等,导游甚至还会恶狠狠地告诉游客:“你们出来旅游的费用,都是这里的老板出钱,你们必须购物!”
离开香港后,下一站就是澳门。情况依旧如此,导游不仅带领游客去各种店铺购物,还会带着成年游客前往赌场。等离开了澳门,就回到了珠海。这也是购物的最后一站,“著名”的珠海蚕丝就出自这里。
整个行程当中,在旅游景点停留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其余时间都辗转在各种各样的商铺内。
低价团为何屡禁不止
低价团,顾名思义,价格便宜,因其购物的特点,也被称作购物团。
低价团的特点,就是报名的团费低于旅行社的成本价格,以大量购物店的回佣作为成本补偿。于是,人头费、购物回扣成了旅行社赖以生存的根本,参加购物团的游客们怨声载道,旅游购物纠纷层出不穷。
法学博士、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印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低价团的存在,源于很多旅游者、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价格而非质量,于是很多的旅行社就选择打价格战,将自己的价格放在正常成本价以下,以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
然而,旅游法第35条明确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第55条规定,旅行社违反第35条的,严重者,可责令整顿、处以罚款甚至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责任人也会被处罚。
安顺律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不合理的低价”并不易界定,而且没有游客投诉或者缺少强制购物的证据,旅游主管部门即便依照法律规定,也无法插手,只能将其交予市场调控。
安顺进一步解释道,许多游客没有与旅行社签订合同的意识和习惯,不能提供充分证据,甚至一些外地游客不配合调查,这都给调查工作带来一些困难。
明明法令禁止,为何不合理的低价团乱象还屡禁不止?
一方面,如今的旅游市场、旅行社的经营主体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唯利是图;另一方面,我们的执法部门在执法的力量、配备、人员保障上都跟不上,所以,造成了某些低价团游离于法律之外的现象。
因此,除了在建议国家加大打击力量、旅行社合理设计精品旅游产品外,还建议广大游客、消费者保持理性,增加分辨度。不能仅仅看到价格低,更应看性价比。
当前,游客普遍缺乏理性消费意识,一味追求“低价”旅游产品,盲目压价。部分游客虽然对价格的合理性存在疑问,但仍然抱着“捡便宜”的侥幸心理参团。甚至个别游客把能否打折作为是否出行的主要决策因素,哪家旅行社的价格低就选择哪家旅行社。客观上讲,游客消费心理不成熟,不仅让部分违法违规旅游经营者有机可乘,也是“不合理低价游”产品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如何避免低价旅行“坑”
安顺认为,高质一般与高价成正比,选择低价旅行团其实就意味选择了风险,要想完全避免低价旅行团的“坑”,只能是不去选择它,有条件的,完全可以选择自助游或者选择纯玩团。
“羊毛出在羊身上”,当团费低于市场价三分之一、成本又低于路费时,这极有可能是低价旅行购物团。低价团多半是靠强制诱导游客购物,来弥补交通、门票、住宿、饮食以及导游的费用。
因此,游客在选择旅行社时,一定要查看旅行社的《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没有证照的旅游代理点一般是黑中介。
参加低价团的游客,大多数是对旅游市场不熟悉的消费者,他们出行经验少,功课准备不足。然而,还有一部分消费者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抱着侥幸心理,赌一把自己的运气,结果多数落进早已准备的陷阱中。
那么,选择低价旅行团如何才能避免陷阱呢?
安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起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查看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确保正规;其二,付费前查阅并签订旅游合同,防止风险;其三,选择信誉等级较高的旅行社,质量相对有保障;其四,敢于拒绝相关人员的不合理要求。
在安顺看来,防止低价旅行团的坑,还需要主管部门主动作为。
以著名旅游城市大连为例,大连2008年便出台了《旅行社服务质量信誉等级划分与评定》,通过细化评级标准倒逼旅行社提高服务质量,间接压缩了低价团零费团的生存空间,游客通过查看评级,便可在价格和质量中找到较好的平衡点。
安顺表示,除了良好的制度设计之外,主管部门还需加大巡查力度,积极回应游客投诉,维护游客权益。
责编:高恒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