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史学家彼得·希瑟(Peter Heather)著名的罗马史三部曲第二部《罗马的复辟》(The Restoration of Roma)的中译本今年年初终于上市了。这比预想中的要晚了2年。
出版社给这部书的题目是“罗马史诗三部曲”。照我看来,如果读者想在这本书里找“诗意”可能会大失所望,但是如果你对中世纪早期历史做过一些功课,那么这本书能为你串联各种碎片化的史料,揭示历史的真相。
按希瑟教授的意见,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曾经有好几位雄心勃勃的豪杰企图再造罗马的辉煌。
其中第一位是东哥特军阀狄奥多里克。这位哥特首领利用东罗马帝国内乱,拿到一个罗马军队统帅的头衔,带着
部落挥师西进,征服了亚平宁半岛,建立了一个短命的东哥特帝国。
第二位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大帝。这位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发动偷袭性质的汪达尔战争,顺利占领北非后,又发起哥特战争,不幸在意大利陷入泥泽。不过希瑟教授对查士丁尼还是比较客观,他认为这位皇帝在战略上并无大的错误,瘟疫也不是帝国衰亡的原因,他认为后任者查士丁二世贸然发动的波斯战争是帝国失败的原因。
第三位当然是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这位巨人国王,挟祖孙三代文治武功之威,建立了空前强大的日耳曼帝国,又利用教皇国与伦巴第诸国的矛盾,控制了教皇,从而僭越为罗马人的皇帝。只可惜当时日耳曼人的政治体制尚未成熟,这个罗马帝国两代而亡。后来东法兰克王国转变为德意志王国,当德意志的国王能控制洛林(即原中法兰克王国的基本盘)及北意大利(即原伦巴第王国)时,虽然也被称为“罗马人的皇帝”。但是地域狭小,皇权柔弱,难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之讥。
第四位涿鹿中原的不是一个人,是一批人,那就是罗马教宗们。罗马主教有一个先天优势,就是他们自诩是圣彼得的继任,而根据新约所说,圣彼得是天堂的看门人。因此,罗马主教也就成了世代相传的天堂的看门人。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罗马主教本来只是五大主教之一,其地位并不超过亚历山大、安条克、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但由于东罗马帝国逐步失去了新月地区,像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这些原先为基督教重镇,纷纷转变成伊斯兰教的基地。罗马主教的地位逐步上升,加上君士坦丁堡主教严格受东罗马帝国皇帝的控制,而东罗马帝国对罗马的影响力又一落千丈,这就让罗马主教有了政治上独立的机会。仗着一部真假参半的宗教文献《伪伊西多尔教令》,罗马主教尼古拉一世成功干预了兰斯大主教的人事任免,从而树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将自己置于西方教区其他主教地位至上。之后,他还干预罗马皇帝法兰克人洛泰尔二世的离婚案,这是教权挑战皇权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但此时罗马主教仅仅是建立其西方教会首领的地位,要独立于皇权还要等雄才伟略的蛮族人教皇利奥九世以及其继任者 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大二世。到了1140年宗教学者格拉提安汇总了大量教规文本,整理出《不协调法典之法典》,又称《格拉提安教令集》,将教会法用罗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为教宗提供了权力杠杆,把意识形态优势转化为政治权利,最终宣告一个教会帝国的建成。
在这个层面上,罗马帝国的重建才算告一段落。
希瑟教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精致的历史画面,大致讲述了900年的历史进程。在内容上,特别是教会作用方面,中国读者有不能理解的之处,如果有能事先做好背景知识学习,可能阅读起来会更加顺畅一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