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全面部署劳动教育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
一是阐明基本内涵,强调当前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育。
二是明确总体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强调要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三是健全劳动教育课程,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和劳动周,保证必要的劳动实践时间,同时强调其他课程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
四是规定劳动教育基本内容,要求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同时分学段提出教育内容要点,大中小学各学段各有侧重。
五是强化劳动教育评价,把学生劳动素养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注重评价结果在评优、升学就业中的使用。
六是强调实施途径多样化,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养成;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系统培育;社会各方面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
《意见》还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强调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保障条件建设,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专家解读:养成劳动习惯为美好生活奠基
孙云晓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劳动教育,而检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成败得失的关键指标,就是看是否推进了美好生活教育,是否重视劳动教育。
《意见》让我们看到了思路清晰、措施有力的行动纲领,这是一个对学生发展真正负责的好文件。然而,能否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能否形成共识并且密切合作。
加强劳动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而能否尽职尽责,首先取决于认识是否到位。如《意见》所说,“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都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而不爱劳动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成为生活与职场的失败者。
可是,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为什么被漠视呢?许多人不是完全不明白,而是被应试教育裹挟了。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得高分进名校,比什么都重要。可以说,应试教育是一种反生活教育,自然会轻视劳动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扭曲的认识,因为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恰恰相反,生活能力强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如《意见》所说:“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生活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圆满地完成学业,而是适应生活;不是养成盲目服从和规定的勤奋习惯,而是培养自主的行为。同时,他认为要通过生活进行教育,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试图使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学校与工厂相联系,使他们合二为一”。生活教育离不开劳动素养的培养。
今天,人们称赞芬兰的教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特别是跨越一个半世纪的手工教育是强大而优良的传统,其开创手工教育的芬兰教育家乌诺·齐格纽斯,深受裴斯泰洛齐等人思想的影响。裴斯泰洛齐提出,人的发展要通过头脑、心灵和双手的三维立体发展来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应该通过观察和反思生成自己的结论,并且努力从经验和环境中获得价值和意义。他还认为,人的本质不仅包括知识和思考,也包括技能和动手能力,技能技巧的发展同知识的学习一样重要。
目前,家庭教育引起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家校共育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我欣喜地看到,《意见》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2项生活技能。鼓励学校(家委会)和社区等组织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我认为,劳动教育应该成为家校社共育的重要内容,或者说也只有家校社共育才可能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家校社协调育人必须形成一个共识: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劳动教育,而检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成败得失的关键指标,就是看是否推进了美好生活教育,是否重视劳动教育。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并且有劳动的体验,更要注重劳动习惯的养成,因为习惯才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如《意见》所说,“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我们需要明确习惯的养成不能只靠行为训练,而要抓牢认知、情感和习惯三个关键环节。具体该怎么做呢?首先要通过鲜活有力的事实,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产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其次,要寻找身边的榜样,寻找“妈妈的味道”之源,特别是擅长劳动的父辈和祖辈的故事,激发孩子对劳动的情感;再次是经过具体训练,学会几项劳动的技能,尤其是与自我管理密切相关的做饭和洗衣服等内容,重点在于长期坚持直至养成习惯。
专家解读: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
檀传宝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
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劳动教育?如何扎实开展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做出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和部署。准确理解、贯彻这一意见,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大要点。
1.从新时代教育使命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教育使命,首先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中国教育的宗旨之一是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要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在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则应当有更为自觉、水平更高的教育安排。因此劳动者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强调劳动教育理所当然。正如《意见》所指出的那样: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新时代教育使命,另外一个重要内涵是指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全新历史阶段,没有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引领,人们极易在丰裕的物质生活中迷失。与此同时,人们的“优势需要”也已经越来越聚焦于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劳动对于彰显人在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中的主体性、创造性,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并获得积极的人生意义,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2.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与劳动精神的坚守
新的时代,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沧海桑田,发生了许多巨大的变化。比如:脑力劳动的比重空前增加,服务性劳动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远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无与伦比,复合型劳动已成为最为日常的劳动形态……因此站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重复上个世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期对于劳动及劳动教育概念的理解,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学工学农”,而对脑力劳动、消费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的重要性熟视无睹;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简单否定体力劳动、体力劳动者的重要性。《意见》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教育实践的针对性。
此外,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上深刻理解劳动形态的演变,一定要与劳动精神的坚守相统一。人类历史川流不息,劳动形态会一直演变下去。但是无论形态如何改变,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从未改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一定要准确把握这一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3.用专业、创新的教育形式去切实求得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效
劳动教育和全部教育工作一样,都是一个专业性的事业,离不开对于教育规律的尊重。加强劳动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学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学习生活的实际、社区环境的实际,“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义教育不可能有任何理想的效果。专设劳动教育的课程(如《意见》规定的中小学每周一课时劳动教育课),固然是劳动教育重要着力点,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劳动教育又应该有更为广阔的加强空间。比如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甚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学科都可能蕴藏着大量劳动教育的素材,各学科领域教学因而也都有因势利导、润物无声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能性。又比如,师生互动、校园环境、课业评价、学校制度等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应当增强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只有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全部教育生活,劳动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此外,当代社会的劳动教育乃至全部教育,都只有在与全媒体、自媒体所传播的教育信息形态的剧烈竞争中才能取得胜利。当代社会的少子化人口结构又使得今天的教育对象有着特别突出的个性或自主性。没有以理服人的互动模式、没有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劳动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受到教育对象的欢迎。既然时代不同了,教育对象已经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环境之中,劳动教育就理应不断创新形式。故探索与时俱进的劳动教育新形式,应当成为新时代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关于东方
上海东方教具有限公司始于1993年,深耕教育行业近30载,致力于现代教科设备、理化生实验室、教育云平台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是国内最大的教育设备解决方案提供者之一,并曾参与到相关行业的标准制定中。
东方教具拥有行业内一流的专业研发团队,具备 教具品牌Labox莱博士与东方sky-docking等,同时享有多项知识产权。
一直以来,公司坚持“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的理念,务实求真,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以客户需求为准绳,运用先进的技术与理念,为教学提供更优质的设备与方案支持,致力于为学生、老师、学校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和谐的教学环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