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因为发现油田的1959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庆,所以就被命名为大庆油田。大庆油田从松基三井喷发出石油的那一刻,新中国摆脱了贫油的帽子,从此在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上有了动力之源。
然而,1930年日本人在伪满洲国勘探的油井,距离松基三井仅有2公里远,松基三井1300米深时喷油,日本人的油井已经打到了1000米深,剩下300米的深度以现代的工艺仅仅是一天的时间而已......
军国主义渴求的黑色黄金
宋朝时沈括发现了一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给它取名叫石油。并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从而减少砍伐树木。
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写道:"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沈括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近代石油的价值更加凸显。它驱动机器生产,催动坦克前进、飞机上天、军舰入海,制造的火焰喷射器烧死潜藏在山林洞穴的敌人,成为战争机器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
日本狭小岛国,历来资源匮乏,石油也不例外。军国主义疯狂战争机器一旦开启,石油的匮乏就开始显露。
在美国对日宣战之前,日本石油主要来自四方面:
一.80%美国进口;
二.10%荷属东印度进口;
三.7%强占的库页岛油田生产;
四.3%从中国各处小油田开采。
80%这一数据意味着,美国将日本的战争命脉牢牢卡死。所以,即使美国给了他的对手老蒋政府几十个美械师,给了大量的美元,日本只能忍气吞声。(当然日本人偷偷储备了够半年消耗的500万吨石油)
贩卖石油这件事情上,美国人是很不厚道的,他们的石油不久就成为了重庆上空轰炸机的燃料,无数的中国平民葬身火海......随着国际舆论的不断谴责,以及日本苏联不对抗协议的达成。
1941年美国联合英国、荷兰等国家终于开始对日本施行全面石油禁运。
不久后的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火光冲天,日本终于对美国动手了。与此同时,大批枕戈待旦的日本部队开始突袭东南亚抢夺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
石油在战争中如此重要,难道日本人不知道提前布局吗?
日本勘探队距离油田的300米
其实早在日本军国主义盛行之时,对外的资源掠夺就已经开始,掠夺石油的矛头直指我国东北。
1928年,日本在东北派出十几支资源调查队。
1929年3月,日本地质专家新带国太郎亲自带领一支精英团队,深入牡丹江上游原始森林,寻找石油无获。
1930年,准备发动战争的日本人更是疯狂寻找石油,他们在东北投入了一切勘探和采矿设备,仍旧一无所获。
在后来的大规模勘探中,日本人对一处信心满满的松辽平原地区进行了长时间的钻探,其中一口钻井深度达到了1000米,滴油未现,不得不放弃。(传言是因为勘探队作业时间过长,引起了东北抗联的注意,在抗联的武力袭扰下不得不放弃)
其实这口探井距离后来喷油的松基三井只差2公里远300米深。(有说法是因为中国勘探队参照了日本人的勘探资料以及照片,试探时发现的大庆油田)
在东北苦寻石油无果后,日本勘探石油的队伍被征调到了东南亚。
中国的石油之路
在大庆油田开采之前,世界上的地质学界普遍认同的是海相生油理论。该理论之下,石油由海洋生物转化而成,而中国没有中、 新生代海相沉积,所以不可能产出石油,注定是一个贫油国。
尽管世界都不看好,但是中国科学家绝不服输。
1954年,新中国组建了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黄汲清和谢家荣当上了技术负责人,统领全国的石油普查工作。
1955年,黄、谢共同建议先在准噶尔、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松辽等大型陆相沉积盆地进行石油普查。但地质部只组织了5个石油普查大队,对松辽平原没有作出安排。松辽平原也是一个陆相沉积的盆地,日本人在那儿找了整整30年,没见到一点儿油。但依黄汲清的理论,松辽是最值得查找的地方。见普查目标中没有松辽,黄汲清急了,以技术负责人的身份,于1955年6月督促下达了松辽平原的石油踏勘任务书。
1955年8月,地质部东北地质局派出5人小分队向松辽平原进军。不久,传回好消息:松辽踏勘采集到的泥页岩中有荧光反应和浓重的油味,说明松辽盆地含油。
1958年4月,松辽石油勘探迎来第一道曙光:501号钻机打出油砂!
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正式开钻。9月13日,钻工们开始在地下1357至1382米之间的三个油层进行射孔。此间,渗水的原油从孔内渐渐涌出。9月26日,黑色原油如巨龙一般终于从千米地下喷涌而出,直冲蓝天。
从此中国拥有了储量56.7亿吨,年产量4000万吨,国内第一、世界前十的大油田,从一个贫油国一跃成为石油出口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全年的石油消耗也不过八百万吨。如果当时日本人挖到了大庆油田,战争又会是多么惨烈的光景......
300米的深度,实乃天佑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