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区放牛娃
1949年5月16日,3野7兵团21军向浙江南部挺进,一路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很快,解放大军的兵锋,直指一个特殊的地方:蒋氏的老家,浙江奉化溪口镇。
实际上,在此前几个月,蒋氏一直住在溪口,对外宣称是说要回老家主持祭祖进谱大典。
从1947年秋开始,蒋氏就启动了修谱事宜,当时主笔修谱的是吴稚晖、陈布雷等一些文人。这次修谱,还把蒋氏和北京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攀上了亲。蒋氏对有这样的祖先觉得非常荣耀,对这些修谱的文人大加赞赏。
为了庆祝修谱,蒋氏还专门从上海请来了戏班子,连续几天鸣锣击鼓,好不热闹。此外,还大摆宴席,遍请父老乡亲。其间,已经感到大势已去的蒋氏,还四处游览老家的古迹,似乎对老家的一草一木做最后的告别。
1949年4月25日,可能是出于对家乡的留恋,即便是远处炮声隆隆,蒋氏仍不愿离开老家。小蒋再也按捺不住,焦急地对蒋氏说:“父亲,前几天,太康号就已经开到定海去了,很多家眷都上了军舰走了!”
小蒋知道,父亲不想那么快走,但不好明言催促,只能通过这个话来提醒蒋氏,言外之意是:这里只剩下我们没走了。
蒋氏长叹了口气,说道:“你把方良(小蒋之妻)和孩子们叫过来吧,我们一起上山,去你祖母坟前做最后的告别!”
随后,蒋氏领着一家人来到蒋母坟前。一到坟前,蒋氏掀起衣襟,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掩面痛哭,边哭边喊道:“母亲大人,孩儿不孝,这次是最后一次来看您老人家了!”
身后的子孙也跟随蒋氏大哭起来,叩拜之后,蒋氏在儿子的搀扶下走下山,路上还时不时往回看。下了山后,路边已经有几辆车在等候。
蒋氏的车队沿溪而下,几十公里就到了宁波镇海港,从这个海港出发是溪口出海的传统路线,但这次他没有走这条路,他认为一旦我军占领宁波,一定会抢占镇海港。抢占了镇海港,就把宁波的出海口堵死了。那样的话,即便他有三头六臂,也很难逃脱出来。基于这一考虑,他决定走象山港,从嵊县到象山港一路全是山路,便于隐蔽,速度也会比较快,到了象山港再乘坐军舰出海。
解放大军挺进奉化时,鉴于溪口镇是蒋氏老家,非常特殊,伟人曾专门致电前线指挥机关,命令:“解放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得破坏蒋氏的住宅、祠堂等建筑物。”
为严格落实主席的指示,防止战士因仇恨蒋氏做出一些违反纪律的事,部队专门开展了纪律教育。
1949年5月25日,3兵团21军61师183团解放了溪口。与其说解放,不如说是接管,因为此时的溪口已无蒋氏一兵一卒。
当天,183团军容整齐,迈着矫健的步伐开进溪口镇,镇上的商铺有的仍在营业,路上行人不多,但是路边溪口镇的镇长带着一些人正举着旗子列队欢迎。据说,这个镇长刚上任没几天,是蒋氏离开前专门从一户出身贫寒的家庭中挑选出来的。
183团从镇上穿过之后,继续向前,随后挺进的61师师部则驻扎在了溪口镇。61师的司令部就设在蒋氏故居丰镐房。当时,看管丰镐房的是一名50多岁的老人家。我军说明来意后,老人家没有任何阻拦,配合我军对房内的物品作了登记,贴上了封条。在丰镐房内,战士们发现存放了几十袋大米,还挂满了火腿,香肠,放着几十坛好酒。当时,战士们四处征战,物质匮乏,三餐吃的是稀饭,但人人牢记,严格执行命令,对这几十袋大米和肉类丝毫未动,和其他物品一起很好地保护起来。
第二天,师长胡炜、政委王静敏等人到溪口镇上走走,经人指点,他们来到蒋母墓旁边的慈庵,其实这里才是蒋氏的真正住所。
慈庵看似几间普通的平房,内部却装饰得非常豪华,家具全部是外国的洋货。他们来到宋美龄的卧室,刚进门就闻到一股香味,但又不知香味从何处而来。四处打量一番,房内种植了一株兰花,正在傲然吐芳,满屋幽香来源于此。
在溪口驻扎了两天后,61师奉命挺进定海,全师向宁波集结。因溪口是沿海到浙东山区的必经之路,再加上此地特殊,我军在这个弹丸小镇还留下一个营驻守。
溪口历史文物受到保护,在后来发挥了良好的纽带作用。周总理生前多次要求有关部门,要照顾好蒋氏在奉化的亲属,保存好溪口的山水和蒋家的遗迹。1959年,请爱国人士章士钊写信带话给蒋氏:奉化之庐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周总理在信尾加了四句话:台澎金马,唇齿相依,遥望南天,诸希珍重。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