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68岁的骆长书,和两三个邻居一起,把小区里的木凉亭又用清漆刷了一遍,“这下差不多完工了。”骆长书望着他亲手、甚至几乎是独自打造的凉亭,颇有几分自豪。
今年4月,家住四川彭州市通济镇阳平社区石狮苑小区的骆长书,在原本堆放建渣、居民随手丢垃圾的小区一角,自费建起了一座直径5米、高4米多的木结构六角凉亭。从设计到建工,都是骆长书一力完成。
↑68岁的骆长书免费为小区打造凉亭 摄影 刘海韵
门板上画“设计图”
在石狮苑小区后门,骆长书家所在的楼栋下,一座灰顶红梁的木质凉亭拔地而起。周围,是一大丛用木架、废弃塑料瓶搭起的花架子、蔬菜架子。
“原来这个地方是个深坑,有七八十厘米。”骆长书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有时候,小区居民也会随手扔一些垃圾,显得环境有些乱糟糟。“现在老龄化嘛,小区里头老年人多,散散步,走一会儿,这儿有个地方可以歇。”骆长书有了在空地上建个亭子的想法。
十七八岁就开始学木工活的骆长书,攒着一手好手艺,早年到处帮人修房子为生。32年前,因为刨木机几乎齐根削掉了他的左手食指、中指,后来也做过矿工等活,但这把手艺,一直没丢下。
既然是“修房子”,自然需要设计图。但骆长书的“设计图”,可不是画在纸上,骆长书从凉亭下方,搬出了一张黄色的废弃门板,勾勒在门板上的寥寥数笔,就是凉亭的“构造图”。
“这个圆,就是凉亭的‘底’;这6个点,就是柱子。”骆长书对自己的设计图熟稔在心,旁边横七竖八的几根线,实际上是凉亭顶的构造,分成了完全相同的6块,每一根“线”,其实是凉亭飞檐下交叠的曲木,支撑起了整个凉亭顶部。
“这个跟现在修房子不一样,不需要把正面图、剖面图都画出来。”骆长书说。
↑骆大爷的设计图 摄影 刘海韵
“暗藏”榫卯结构 无钉子无胶水
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设计图,骆长书开始动工,清扫、平地,立柱、搭梁,一层一层往上盖。
别看凉亭目测下有些粗糙,却“暗藏”着中式建筑结构中的“灵魂”——榫卯结构。细看,凉亭的层层曲木、凉亭柱子和曲木之间,绝大部分靠木头与木头之间的凹凸结构进行连接,没有钉子、没有胶水,扣合严密。
↑骆大爷的自建凉亭的顶部 摄影 刘海韵
再看似乎不起眼的飞檐,竟然有6只似模似样的龙头,张着嘴,还有眼珠。骆长书谦虚地说,这也是自己雕刻的,手艺不好,不是很像。
凉亭顶,是骆长书自费近3000元买回的瓦片。搭“龙脊”(两块亭顶的相接处)的时候,需要将两块瓦片切割拼接,每一条“龙脊”需要切割90片瓦片,而这样的“龙脊”,一共有6条。
↑骆大爷在凉亭飞檐上雕了龙头 摄影 刘海韵
前期,骆长书都是自己一个人干活,自己家老房子的木料,加上周围亲戚邻居家送些,切割、刨削。后来得知,骆长书是自费给小区修凉亭,邻居们也来帮忙,搭把手、递递工具。
“惜福福自来,随缘缘常在”
“他喜欢,闲不下来,就让他去嘛。”骆长书的老伴尹显如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实际上,骆长书一直都在外打工,年前才回来,这次因为疫情,没有再出门干活,也就有了时间修亭子。“他休息两天,就这不舒服,那不舒服,干到活路就好了。”尹显如说,骆长书修亭子的时候,她也帮忙递递瓦片。
↑凉亭的瓦片 摄影 刘海韵
6月最热的几天,骆长书搭凉亭的瓦,因为太热,不舒服了好几天,还去医院输液。休息了7天,骆长书又开始继续干。“一共大概(干活的时间)50多天。”
前后历时3个多月,凉亭完工了,每到傍晚,就有邻居们在凉亭歇凉、聊天,热闹得很。
↑居民们在凉亭里歇息 摄影 刘海韵
7月初,骆长书又给木凉亭上了一遍漆。但骆长书还是没闲着,他自己给凉亭写了一副对联,“惜福福自来,随缘缘常在”,并取名“和谐亭”。他正找人写字,然后他再动手刻在凉亭上。
“这后面我打算种两棵黄桷树,路边再栽些洋紫荆,可以遮太阳。”骆长书规划着下一步的活儿。
来源: 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