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渝
李弥部队尽管足以应对缅甸政府军的围剿,又能以缅甸为基地对大陆西南边境构成威胁,但其“反攻”云南的军事行动本质只是朝鲜战争之外的地缘战争,这是美国援助李弥部队的根本原因。然而到了1953年,朝鲜战争已进入尾声时,这支国民党孤军的价值就越来越小。
拉牛山一战,国民党孤军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政治上却陷入被动。因为缅甸政府在调兵进剿之前的1953年3月25日,就向联合国提出控诉,谴责台湾当局对缅甸已构成侵略,要求台湾当局将部队撤回。客观地说,缅甸政府这一控诉不过分,而且很正当,台湾当局也深知李弥部队迟早会迫于联合国压力而被撤回岛内。但国民党并不死心,想在云南边境保留这支武装,于是在6月初作了一个名为“天案”的规划,拟定从缅甸撤退2000人,其余的部队则安排投奔克伦族、蒙族等势力,等事件平息后又卷土重来。
“天案”出炉时,李弥已经乘飞机回到台湾,并作为这次国际事件的敏感人物而被软禁。而在缅甸的国民党军干部对“天案”是反对的,他们担心这样会给克、蒙等族遭祸,于是另行推出“东南亚自由人民反共联军”之招牌,宣称在缅国民党部队只是其中一支,并抗议联合国决议,反对撤军。哪知道这样操作反而弄巧成拙,遭到美国的否决。最终迫于压力,李国辉部等国民党孤军只能撤回台湾。撤退从1953年11月7日开始,到1954年6月3日结束,前后长达7个月,据台湾方面的记录,此次共撤离6750人。
在最后一批人撤离的前一个月,李弥宣布解散“云南反共救国军”番号,标志着李弥部队时代之终结。不过这次撤军有很大的水分,例如到台湾的第一批人中有很多掸邦人和缅甸华人,根本不是军人。这是怎么回事呢?主要是因为当时滞缅部队中有很多人乡土观念重,认为缅甸活动地盘比台湾大,离大陆境内更近,以后“反攻”回家更方便,因而不愿意撤离。可是联合国又在施压,这些国民党军干脆拿出老手段——抓壮丁。那些缅甸华人和掸邦人就是被拉来充数的。
这次大撤军之际,中国也发动宣传攻势,成功争取了2466名国民党官兵投诚,回归祖国。根据解放军的估计,撤军之后留在缅北的国民党部队大约还剩3800人。实际上滞留缅甸的国民党军人数远高于此数,仅是由彭程率领的第93师就有5000多人没有撤台。而且台湾当局在安排撤退的同时,趁机派遣大量特工人员、情报人员和军事干部到缅甸,并私下派遣空军继续空投,仍然企图在缅甸保留武装力量。1954年7月,台湾当局重新编组第93师,将其扩大为“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表面上切断其与台当局之联系,但实际上暗中资助与指挥。这支部队的总指挥也由台北直派,他就是毕业于黄埔四期,曾在第8军任职,有“游击战专家”之称的柳元麟。副总指挥则由毕业于云南讲武堂19期的段希文担任。
1955年,柳元麟将总部迁移至靠近泰国和老挝边境的江拉,这支部队开始活跃于金三角地区,与台湾当局保持联系的同时,柳部不断在当地扩张实力。1958年7月,柳元麟部接到台湾来的密令,要求其实施“安西计划”。具体部署为柳元麟担任总指挥,段希文和彭程担任副指挥,率军3000人进攻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