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行为:也最好不要碰
近日,河南“女幼师发与男童亲吻视频”事件,触发舆论层面的广泛争议。按照警方的调查结论,这位女幼师没有猥亵男童的嫌疑,至于视频中所谈到的“男朋友之类的话语”属于“玩笑话”。对于这样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这位女幼师来讲,无论她思想再单纯,可行为本身还是不那么妥当。目前,涉事女幼师已被园方开除。
舆论在介入这样的事件时,其实大概率上应该也清楚背后的“玩笑逻辑”(流量逻辑)。但是,透过这位女幼师的行为,又很容易让想象力抵达“恶的幻象”。于是,从大概率不可能侵犯的论断,就会很快转向猥亵的可能性。紧接着,警方介入,事情闹大,女幼师自然没有好下场。
不过,回到女幼师的“情境涉入”初衷,这其中涉及“年轻一代”的亚文化表达。不少年轻人,无论男女,都习惯称自己喜欢的偶像为“老公”(老婆)。当然,这里面多半是戏谑。至于,“女幼师亲吻男童”,本质上也是这样的道理。因为,从视频中的男童来讲,是比较帅气时尚的,而涉事女幼师又比较可爱美丽,这种情况下,很符合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
所以,在美好的组合中,再适当的加点“猛料”(涉性玩笑),就很容易形成“跨界效应”。这种“骚操作”在网红中,应该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于女幼师而言,她的主业不是“职业演员”。这种情况之下,公众自然会对她的行为会重新评估。
毕竟,看得到的是“美好的油腻”,看不到的呢?又该去怎样想象。并且,这里面也触发出新的问题:如果是男幼师对女童亲吻呢?又该如何定论其中的是非?这些问题虽然并不常见,但是,在一定的道德伦理秩序中,又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偏见。
于此,对于“女幼师发与男童亲吻视频”事件来讲,与其说是为声讨女幼师的行为不当,不如说是人们对“性侵犯”的认知有所觉醒。因为,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普遍的“性侵犯”(性骚扰,猥亵,强奸)认知,主要强调肢体器官的接触,以及是否构成实质性伤害。可事实上,一切以“性为元素的行为”,在未经对方同意的情况,所构成对方的不舒适,都可以称之为“性侵犯”。
很长一段时期,在“性侵犯”(性骚扰,猥亵,强奸)的认知中,都是男性指向女性。这导致,突然出现“女幼师发与男童亲吻视频”的事件,人们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女幼师没有恶意。可事实上,在这样的事件中,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看待。
其一,女幼师是否对男童造成侵犯。这方面,当事男童的家长虽然表示理解,也愿意站出来澄清,但是,是不是就算可以结案,这确实值得深思。毕竟,对于一件事情性质的认定,还需要公共尺度的介入,只有如此,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盖棺定论。
其二,女幼师与男童亲吻的视频,会不会对更多孩子造成坏的引导,这也是值得考量的。因为,目前来讲,虽然主流认知中,不建议儿童过多的把玩手机,但是,不少儿童提早介入社交媒体的现象,却还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门槛较低的视频社交媒体。
要知道,就“女幼师发与男童亲吻视频”事件中,主要的问题在于男童之于女幼师是弱势的一方,这种情况下,无论男童是不是愿意,女幼师都不应该把超越年龄的行为观念带入互动中。并且,更为不妥的是,她还进行公开性的传播,这就更加有失妥当。
所以,就算女幼师对男童没有恶意,但是,作为职业素养来讲,涉事园方开除她,应该也是没什么问题的。当然,我们讨论的这些可能性,还只是明处的行为。因为,要是涉及暗处的行为,又该怎么办?所以,对于舆论层面的情绪而言,很大程度上,更多指向暗处的不可控。
因为,最近几年,有关“幼儿园的丑闻”层出不穷,这导致舆论神经本来就很脆弱,所以,但凡有风吹草动,就会瞬间发酵起来。所以,对于涉事女幼师来讲,如果说她“不走运”,多半也是“替幼儿教育背锅”。不过,经历此番风波,对于她来讲也应该意识到:很多事情并非是绝对的恶才不可以,关键还看行为的基质里,是否有违背常理的部分。
与此同时,在评估女幼师的行为目的时,有不少人强调涉事女幼师比较可爱美丽。言外之意,就是可爱美丽的女幼师,应该大概率不会干坏事儿。我们暂且不说,涉事女幼师到底人品如何?但是,这种以貌取人论是非的逻辑里,也反映出另外一套歪理:如果涉事女幼师是“丑女”,很可能事件就会不可想象。
并且,我们在探讨女幼师时,其实也不免会进行性别互换的假设:如果是男幼师亲吻女童,这又该怎么说?起码,不等公论落定,女童的家长估计就原地爆炸。所以,很多时候,在看待涉性事件时,虽然法理看起来是主要尺度,但是,底层的逻辑里,却写满偏见的尺度。
于此,回到“女幼师发与男童亲吻视频”事件中,不管女幼师“有没有色心和色胆”,都最好不要这样搞事儿。因为,在坏事做尽的尺度里,都是从打擦边球开始的。毕竟,对于单纯和不单纯来讲,人心隔肚皮,谁又能说得清楚呢?所以,最干净的办法就是:不要乱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