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2年战争当中,印度总结自己的失败教训认为,第一就是道路缺乏,后勤补给能力太弱。第二个就是,两侧空当太大。比如第62步兵旅防御阵地,4个步兵营都在色拉山顶,以及,波辛山口,后面是2条简单土路作为补给路线。
印度将军们认为,色拉是一个理想的防御阵地:它位于险要的河流屏障的后面,它是一个纵深而狭窄的峡谷,在努拉农提供了最好的进行阻击战的阵地,色拉山顶以其马蹄形的结构,崎岖的山峰和内在的空投区,作为一个驻防四个营的防御阵地是无可挑剔的。
第4步兵师的战术指挥部在德让宗营地,这里是一个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不仅因为它提供了各种舒适的条件,而且由于它低于申隔宗营地足有四五千英尺,可以躲避山区高原刺骨的严寒和冰冷的狂风。还有一个坑道工兵营为他们服务。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这些阵地的两翼缺乏保护。因此,特别适合进行两翼穿插分割包围战术。进攻方可以在两翼山路进入纵深包抄,其中1个营,而其他印军则不敢离开防御阵地进行增援。因为,一旦离开自己的防御阵地,很可能就会阵地就会突然遭到袭击。
而且一旦,被分割包围,印军的后勤也就中断了,很难进行持续战斗。而且,印度的消极防御其实作用也不大,比如,阿萨姆步枪队,第四高尔瓦尔联队的阵地非常坚固,而且布局非常完善。但是,当时,印军阿萨姆步枪队报告,出现大批人员在棒山口哨所正北一个突出的山脊,开始使劲地挖战壕。
3天以后,印军前沿部队就发现自己已经被从主力当中分割开了,而且是被战壕分割开的。打打不过,跑跑不了,陷入到了绝境,而且后勤补给也中断了。
因此,后来印度冥思苦想研究出一个可以防两侧穿插,纵深包围的战术,就是大批量修建堡垒,几千个堡垒修起来,封住所有道路。沿边境地区的主要道路和交通要道,层层设防。兵力部署采取前轻后重,重点布防,将有限的兵力拆散,各小队独立作战,阻穿插迂回。
但是,实际上也没有多少用处,毕竟,军事上还有一个定律就是,处处设防,处处薄弱。各个地堡分队火力不足,又缺乏联系和协同。还是各自为战的游击战思路。
现代穿插作战,都是战斗群模式,包括,反坦克火力,机械化步兵,通讯和工程兵,无人机,装甲分队等等。具体极强的机动性和突击力,不是几个地堡可以阻挡住的。只要有关键位置进行穿插,就能合围在前线的上百个地堡,切断其补给线,地堡里的粮食,燃料,可以用几天?因此,根本不用一个个打几千个地堡,打通几个关键道路,形成穿插合围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