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素来以“满洲第一勇士”著称,作为大清朝的三代元勋,他在朝中的势力不容小觑。但也正是由于他的势力越来越大,从而在康熙帝眼中他成为了最大的威胁。康熙帝虽然很早就登基了,但是手中并没有什么权力,一直受到鳌拜的干涉。所以,康熙帝一直都在找机会除掉他。其实,鳌拜心里也清楚,随着康熙皇帝的不断成长,以后定会想办法对付他。最后的结局,想必大家都知道,鳌拜被康熙帝擒拿。那么鳌拜手握重兵,为什么不选择在紫禁城造反呢?
首先,造反有风险。鳌拜手中到底有没有40万重兵呢?这个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察。姑且,鳌拜手中真的握有40万重兵,如果他想造反,又有多少人能够听命于他呢?要知道在八旗制度确立之后,各旗子弟向来都是只听从旗主的命令。而鳌拜只是镶黄旗,他并不是旗主。除了镶黄旗,还有正黄、正白旗,这些都是皇帝直接统领。所以,鳌拜虽然权势大,但他手下的人不一定会有胆量和他一起造反。要知道这些士兵不仅仅是鳌拜的士兵,更是大清朝的士兵,他们心中肯定会有所顾忌。再加上鳌拜平时做事都嚣张跋扈,估计有很多人都看不惯他的嘴脸,不听从他的指挥。所以,鳌拜若要想造反,心里肯定还是没有底气的。况且还是在紫禁城,如果造反一旦失败,鳌拜的性命肯定就不保了。考虑到种种结果,我想鳌拜肯定不会轻易选择在紫禁城造反的。
其次,鳌拜真的有造反之心吗?要知道,鳌拜早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就跟随其征战沙场无数,立下了汗马功劳,大清能够顺利入关,也少不了鳌拜的功劳。后来,皇太极去世后,为了让
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他坚决地站在多尔衮的对立面。那时福临还小,也正是多亏了鳌拜的支持,他才能够顺利地登上皇位。如果他真的有造反之心的话,为何当时还要帮助福临登基呢?这似乎有些说不通。回顾鳌拜的一生,好像也没有做什么损害大清利益的事。只不过是因手中掌握的权力过大,因此有些得意忘形罢了。再说,当时鳌拜权倾朝野,康熙皇帝还小,自己手中又有权力,那么为什么还要造反呢?如果鳌拜造反,肯定会背上骂名。历史上,本就君臣有别,以臣弑君是大不义,会受到世人唾弃。且如果鳌拜这么做了,那么朝廷中其他忠心的大臣和皇亲贵族都不会善罢甘休的。这样看来,造反也没有什么必要了。
也可能鳌拜确实有造反之心,但只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罢了。在鳌拜眼中,他认为康熙就是个黄毛小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威慑力,他也更没有想到康熙皇帝会找人去抓他。作为战场上驰骋杀敌的老将,他怎么也没想到会被几个孩子捉住。这也是他自己疏忽大意的结果。
当时,康熙皇帝召他进宫,他就像往常一样入宫了,在他毫无防备之心的情况下,在康熙帝一声令下,几个会功夫的青壮年突然出现,没几下就把鳌拜制服了。康熙擒鳌拜在清末文人李伯元笔下的《南亭笔记》中也有相关记载:
“鳌拜日,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进讲,鳌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坐,而一内侍侍其后。命赐者,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扑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儿悉起擒之,交部论如律。”
所以,由此看来,康熙帝是在鳌拜没有防备心的情况下展开行动的,当鳌拜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晚了,想造反也没有机会了。
关于“康熙生擒鳌拜”这件事似乎也很有争议,鳌拜可是“满洲第一勇士”,虽然那时年龄也相对较大,但是也不至于那么轻松就被几个小孩子给捉住了吧!鳌拜当时就算是可以反抗,杀了康熙,他也不会那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就只有死路一条,甚至还会株连九族。所以,可能当时鳌拜不是打不过,而是不能打,他还要考虑到整个家族的安危。除此以外,鳌拜其实还比较忌惮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本身就是蒙族中最大的贵族,她身后的满蒙贵族势力更是十分强大。如果鳌拜选择造反,应该不会有好结果。
所以,总得来看,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鳌拜都不太会选择在紫禁城造反。但是为什么还要将他除掉呢?就是因为他做事太过嚣张跋扈,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直至还替皇帝做决定,这些都让康熙帝忍无可忍。虽然康熙帝也清楚鳌拜并没有做什么对大清不利的事且为大清付出了很多,立下汗马功劳,但是鳌拜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皇权。虽然他没有造反,但却阻碍了康熙皇帝亲政,所以就算不造反也会被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