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豪 (湖南工业大学)
截至7月24日18时,位列微博热搜第二位的词条是“浙江母女双双确诊红斑狼疮”,而在今日12时许都市快报报道中的词条则是“浙江母女双双确诊美女病”。
在早些时候公众的注意力被“美女病”吸引的同时也有许多不满的声音,认为这是媒体制造噱头为博流量。改名“美女病”为“红斑狼疮”,则是媒体被骂怕了,不得不改名。
但在笔者认为,从结果上看,词条从热搜底部到头部,舆论场从指责批评到理性科普,这番操作也引起了人们对于这项病症的广泛关注,正视被喻为不死癌症的“红斑狼疮”,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首先,“红斑狼疮”可以被称作“美女病”,因为该病在男女发病比率上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约为9:1,好发于18-45岁女性。并且,雌激素是其中之一的致病因素,雌激素高者在遗传背景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发病率高,而雌激素高的人一般皮肤白皙漂亮。
其次,在医学领域,许多疾病因其独特的特征、病因或临床表现而被赋予了有趣的别称。例如结核病被称为浪漫诗人病,白化病被称为月亮的孩子,脆骨病被称为瓷娃娃……这些别称有其原由,也反应了人们对于这些疾病的深刻认识和对患者的同情。
我们再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待此次改名,诚然,我们无法判断媒体是被舆论骂怕了,还是精心策划了这场顶级阳谋。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并学习许多。
其一,在事实的基础上,媒体不妨大胆一些。在近些年各大媒体的公众号推文中我们经常看见“她宣布”,“为何是他”,“他们宣布辞职”这般未明确事实信息,吸引注意力的标题,也同时被无数网友吐槽博流量。但博流量真的是一件坏事吗?在网络信息过载的今天,真正有价值的是人们的注意力而不是信息本身。媒体也希望自己报道的,经过把关筛选的,更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闻能被看见,在报道事实要素齐全的基础上,这并不可耻。
其二,知错就改,没什么大不了。不可否认的是,“美女病”这样的称呼会让网友产生媒体对患者不尊重的既视感,也有博流量的嫌疑。在认识到问题后,都市快报大大方方地将词条修正,而不是遮遮掩掩地删帖,这样的处理方式既得到了流量,又发挥了流量的积极效用,让“红斑狼疮”被看见。
最后,我们也要反思,博取流量再扶正流量的模式是否可行,在笔者看来,合理利用此方法在短时间内或许会有一定正面效果。但错误始终是错误,错误,有争议的报道方式会引起受众的不满和不信任感,长此以往,导致媒体的公信力受损,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所以媒体、平台都应该在信息发布时做好把关,减少不必要的争议,争取一步到位,莫让媒体形象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