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钱学森爱弹钢琴,爱因斯坦、李四光、袁隆平爱拉小提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擅长钢琴和管风琴……
在世界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中有众多的音乐爱好者,而这并非偶然。他们钟爱音乐,并且音乐深深地影响的着他们的科研创举。
袁隆平是一位爱拉小提琴的科学家,人生的第一笔工资就是去买了一把小提琴。拉琴是他调整身心的主要方式,可以帮助消除一天的疲劳。在袁隆平家的柜子里,放了不少的碟片,都是柴可夫斯基、舒伯特的作品。
而爱因斯坦同样是一位爱拉小提琴的科学家。他曾这样说:
“如果我我不是物理学家,可能会是音乐家。我整天沉浸在音乐之中,把我的生命当成乐章。我生命中大部分欢乐都来自音乐。”
“死亡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音乐赋予我无边的想象力。”
从这些话中不难体会,对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音乐在其生命中的重要性。
13岁那年,爱因斯坦在阅读康德的哲学著作时,无意中发现了莫扎特的奏鸣曲,从此便无法自拔,坚持自学小提琴,甚至形影不离。荷兰物理学家艾伦费斯特、德国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量子论开山祖师普朗克常常以钢琴与之合作。
对于科学研究和小提琴,爱因斯坦作过一番总结:“音乐和物理研究起源不同,目标却一致,就是追求表达未知。它们方式不同,但相互补充,在这个充斥人造形象的世界中寻找避难所。
这个避难所可以是音符,也可以是公式:我们在那里宾至如归,并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安定。
物理学家霍金对音乐也是十分热爱,尤其是德国著名古典音乐大师瓦格纳的作品。霍金认为瓦格纳是“设法用音乐转达感情,并称赞道:“瓦格纳比任何人都强”。而他最爱的瓦格纳的作品是《Die Walkure, Act 1:Vorspiel》。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药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院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当我们在为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欢庆时,更为惊喜的发现屠呦呦教授也是一名音乐爱好者。
并且,当记者采访需要拍摄封面照时,85岁的屠奶奶没有选择站在代表荣誉的奖杯和证书前,而是优雅地坐在钢琴凳上,靠着一架古色古香的钢琴晒出了自己的照片。
在科学史上,不乏科学家创造发明得益于音乐的有趣事例。如:18世纪大数学家拉格朗日,在意大利都灵的圣保教堂聆听圣乐时,萌发了求积分极值的变分法念头。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由于受音乐理论中泛音振动的频率是基音振动的整倍数的启发,做出了原子跃迁的基频与次频的实验;
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受音阶的启示而发现了原子递增的规律从而创造了“八音律”表。
至于20世纪两位物理学巨擘“相对论”的开创者爱因斯坦和“量子论”的开创者普朗克的小提琴与钢琴二重奏已成为科学界的美谈。
科学是与音乐艺术总是息息相关:艺术既是工作的调味剂也是工作创新的灵感所在。音乐不但不会影响科学研究,还能汲取它以获得更多创造的养分。
音乐对科学家们一生有着莫大的帮助,无论是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还是对科研学术的启迪,音乐艺术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所以当下我们对音乐艺术教育更应该不遗余力的去发展,从而令新生代的孩子们能更好的朝着杰出的方向茁壮成长!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