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工人,322张工资条曝光,见证27年变迁
从1970年参加工作开始,刘万明就把自己每个月的工资条仔细保存起来,直到1997年退休。当了一辈子煤矿工人的他没留下别的什么东西,唯有这凝聚着27年回忆的322张工资条。
△工资条上记载着当时上班、病假等情况。
△刘万明保存下来的布票、生活煤票。
△刘万明(三排左起第四个)和工友们的合影。
刘万明今年72岁,老家是莱芜茶业口镇下宅科村人。1970年,淄博矿务局东风煤矿(西河煤矿)到茶业口招工,23岁的刘万明幸运地吃上了公粮,成为一名煤矿工人,与他一起的还有另外60多个小伙子。
△刘万明展示自己保存的工资条。
“那时候,我们兄弟姊妹4个人,全靠种地务农,家庭很困难。我没上过学,没想到能到矿上当工人,而且第一个月就开了20块四毛五的工资。”2019年6月11日,刘万明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情景,当时的喜悦之情依然记忆犹新。
1970年10月,刘万明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领取单上清晰记录着他当时领取工资的情况:“基本工资10.15元、下井津贴5.40元、公假4.90元,共计20.45元。”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的工资逐月增加,11月22.22元、12月54.98元……
“我要是好好干活,到底一年能挣多少钱?”看着手中的工资条,刘万明时不时这样问自己。于是,没什么文化的他决定把工资条保存起来,算算自己的收入。就这样,每个月领完工资,他就把工资条仔细收起来,攒够一年就用小绳子捆起来。这样的习惯持续了27年,直到1997年退休。
刘万明是个有心人。2012年,他把自己精心珍藏的工资条整理成册,322张工资条汇集成一本厚厚的《工资收入凭证汇集》。打开这本如同影集一般的《工资收入凭证汇集》,每一页都整整齐齐地粘贴着一张张泛黄的工资条,而且每一个年份,他都仔细汇总出当年的上班、病假、工资等情况。
刘万明说,从参加工作开始,他一直从事井下工作,先是掘进工,后来是运搬工。可以说,他的工资变化情况,基本可以反映这些年煤矿工人的收入情况。记者根据他的工资条梳理发现,上世纪70年代,刘万明的年平均收入不足600元;上世纪80年代,他的年平均收入增加到1400元左右;上世纪90年代,他退休前的年平均收入到了4000元左右。
那么,刘万明27年来总共开了多少工资?“我自己早就算好了!从1970年10月到1997年7月期间,我一共上班7329天,病假444天、公假136天、探亲假255天,工资总计50945.95元。”刘万明指着记录册上的数字向记者介绍。
刘万明说,上世纪70年代,他每月工资只有46元,而到了现在,自己每月的退休金已经涨到近5000元,家庭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工资光应付吃穿都不够,根本别想攒钱。现在除了吃穿用,我们老两口还能存下不少钱。”
刘万明说,这些工资条对他来说就像老朋友,可以时不时拿出来聊聊天;同时又是他一辈子的财富,可以在孩子们面前“炫耀”一番。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些工资条就如同一面穿越时光的镜子,反映出一个普通家庭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映射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伟大变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