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在病毒性肝炎及肝癌诊治新指标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推进这些创新指标在慢性肝病个体化诊治中的临床应用,6月22日,由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转化医学分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诊断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和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学术论坛暨百城慢性肝病诊治新技术新应用学术会议在江苏南京金鹰尚美酒店召开。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希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郝瑞生,“专项”总体组专家、肝炎组组长、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宁邵教授,“专项”病毒性肝炎诊断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鲁凤民教授,江苏医学会微生物和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丽主任,南京市第二医院易永祥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韩亚萍主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莉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陈香梅副教授等2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李丽主任和陈香梅副教授主持。
夏宁邵教授、刘希华秘书长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期待百城会议能促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的转化,推进这些创新成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实现健康中国梦贡献更多力量。在论坛环节,多位专家就“专项”在慢性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临床诊断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夏宁邵教授介绍了我国戊肝的流行情况及慢性乙肝患者重叠戊肝感染的预后转归情况,及其团队在戊型肝炎诊断新靶标及戊肝疫苗研究中取得的进展。
鲁凤民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各任务承担单位在过去十余年间研发的多个慢性乙肝实验室检测新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包括中高值核心抗体定量、血清pgRNA等创新指标,以及研发HBcrAg检测试剂的必要性。鲁教授指出,血清HBV RNA和HBcrAg均可以反映肝细胞内乙肝病毒复制模板-cccDNA的存在和转录活性,在抗病毒治疗疗效判定及停药复发风险预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易永祥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肝癌早诊三联检在肝癌管理中的应用”。易教授指出,AFP、AFP-L3%和DCP三联检对肝癌的早期诊断、肝癌患者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韩亚萍主任针对“乙肝高灵敏病毒载量检测系统临床应用”,介绍了高灵敏病毒核酸定量检测试剂在抗病毒治疗疗效、终点的准确判断、减少复发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董莉教授针对“无创肝纤维化和脂肪肝检测的临床应用”,介绍了肝弹性测定的应用及其在临床慢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
在圆桌论坛环节,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促进肝病诊疗领域技术创新进步”为主题,与会专家、 承担“专项”新试剂研发任务的企业技术代表与参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最后,大会主席鲁凤民教授作了会议总结。鲁教授表示将会尽快启动第二站学术论坛的筹备工作,期望通过百城肝病学术论坛推动“专项”新指标新技产品在慢性肝病个体化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及评价,从而为提高我国慢性肝病的整体诊治水平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