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方亦落
近几天,关于阿里巴巴在港二次上市的消息不断传出。据说阿里巴巴此次可能筹集到的资金高达200亿美元。尽管阿里和港交所都表示“不予置评”,但此消息的真实度依然不低。
之所以说是“二次上市”,是因为阿里早在2007年就曾登陆了港交所,然而此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阿里在2012年选择私有化退出了港交所。而到了2013年,阿里巴巴又想以“同股不同权”的合伙人制度在港上市,无奈当时港交所没有这个规则,而且港交所方面也表示不会为阿里巴巴一家企业做出改变。
最后,阿里巴巴只能放弃港交所选择赴美上市。筹集了250亿美元,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IPO,而后市值一升再升,成为互联网行业中的巨头。此时,香港方面已经意识到错失了一个多有潜力的企业,包括港交所CEO李小加在内的多位重要人物都透露了当初没让阿里在港上市的遗憾。
为了不再失去更多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港交所于2018年4月允许“同股同权”模式,小米、美团点评、映客等多家新经济企业借势在港上市。至于阿里,李小加表示“阿里百分之百会回来,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港交所如此热切地期盼阿里归来,阿里方面也有意于此,马云在许多场合都曾表露出重回港股上市之意。现在的阿里已经比几年前实力更强了,也不需要依赖上市资金发展壮大,那么阿里为何依然如此热切地期盼回归港股呢?
实际上,上市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手段。尤其是对阿里巴巴这样的大企业而言,银行、风投都已经满足不了“胃口”,因为阿里需要的是几百上千亿元的资金,而上市融资是最佳途径。因为不论公司规模大小,在红利多的时候才能过好日子,而现在互联网行业红利期已过,其中的企业过得自然也就不那么舒心。
即使是阿里这种大企业,也得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环境中防止被颠覆。例如拼多多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也让阿里的潜在用户流失。就算看不上拼多多,也不得不承认其增长速度之快,虽然阿里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希望抑制这种现象,但效果并不明显。
在存量市场中,所有的企业都必须有所准备,越来越多年轻的互联网企业涌入赛道,阿里必须采取应对的措施。阿里现在固然资金雄厚,但越是这种时候越是要未雨绸缪,若是真到了缺钱的时候,反而就不好融资了。
除了钱之外,阿里如果能在香港上市,就可以让一些中国投资者直接通过人民币购买阿里巴巴的股票,而在美股要受制于外汇管制,人民币在纽交所不太方便直接购买阿里的股票。所以阿里在香港上市,会吸引大批的中国投资者成为阿里的股东,对阿里的长远发展具有较大的价值。
从大环境来看,美国对中国企业的限制也在升级,阿里继续在美股上市或许会面临更多的变数,越是家大业大,越要尽量寻求安稳,所以阿里回到对其表示热烈欢迎的港交所上市,也是一个相对稳妥的策略。
一直以来,重回港股都是马云心心念念的事情,而现在内部和外部的条件都在推动这个“梦想”成为现实。在实质性的障碍几乎消失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阿里巴巴在港二次上市或许真如李小加所言“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