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辉(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研究院教授)
国家语言能力是国家运用语言处理关涉国家利益的内外部事务的能力,是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高国际话语权、协商和制定国际规则的重要基础。全球治理需要与之匹配的国家语言能力。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需要大力提升国家语言能力。
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家语言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国家外语能力、汉语国际传播能力、行业语言能力以及国家话语能力。
国家外语能力是全球语言治理的基础能力,主要体现在国家开设和掌握的语种数,各语种外语人才、翻译人才的数量、层次和质量,以及应急外语能力。当前,我国开设的语种数还难以满足全球治理的需求。“一带一路”相关的50余种官方语言中,尚有少部分语言尚未开设,更不用说其他重要的民族语言和地区语言。“一带一路”外语和翻译人才的数量需要扩大,人才培养层次有待优化,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外语资源尚未被当作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来看待,在反恐、维和、援外等方面的应急外语能力不足。
汉语国际传播能力是全球语言治理的拓展能力,主要体现在全球汉语学习者的数量和结构,汉语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数,汉语在国际组织中的使用程度,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国际影响力等。全球汉语学习者据称达1亿人,但华裔占相当比例。虽然汉语已是60多个国家中国民教育体系认可的语言,但一般仅作为外语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汉语在国际组织中使用程度不高,孔子学院对当地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行业语言能力是全球语言治理的辐射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服务于行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专门用途外语人才的数量和结构等。我国服务“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贸易、科技等行业的语言能力还有待增强。语言与行业的深度融合不够,行业发展所需的语言大数据、语言智能等技术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高端法律外语人才,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商务谈判的专门人才,知识产权等领域的高端翻译人才稀缺。
国家话语能力是全球语言治理的关键能力,包括话语建构能力和话语传播能力。话语建构能力是用外语对中国故事、中国知识体系和中国方案等进行恰当界定、阐释的能力。话语传播能力则是用国外受众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话语的能力及议题设置能力。目前,国家话语能力存在着阐释不到位,受众不理解,有理说不出,传开叫不响等困境。
国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以上述四种语言能力为核心的国家语言能力,方能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更好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7日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