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这是1933年仅仅在上海停留了8小时的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对武康路美景油然而生的诗意赞美。
“感觉美妙极了”——这绝不是萧伯纳一个人的慨叹,而是近百年来,所有认真“阅读”过这些老建筑的人们的心声与共鸣。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故事。认识一座城,往往要从认识它的建筑开始。今天,让我们继续跟随《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这本书的指引,来阅读那些掩映在梧桐深处的上海建筑。第十四站:淮海中路1285弄24号。
淮海中路1285弄24号
淮海中路1285弄24号
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见证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兴起;影响中国百年的精神文化格局;有待全面恢复和多元化开发保护。
张元济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24号。此处原为英籍犹太人沙发的私家花园,直到1937年才建造花园式里弄住宅,于1939年建成,取名“上方花园”。“上方”二字取自旧诗“月在上方诸品静,心持半偈万事空”的意境。
上方花园里弄的总体构成为行列式布局,由74幢3层建筑组成,每一个门牌号为一个独立的居住单元。每栋建筑的风格各异,既有装饰简洁的现代式,也有缓坡筒瓦的西班牙式。且细部装饰富于变化,屋内宽敞明亮,是上海高档新式花园里弄住宅的典型代表。当年,上方花园的住户多为高级知识分子和银行、商行经理,律师、会计师和工商业主。1939年3月,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著名的出版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张元济先生举家迁入上方花园24号,弄口“上方花园”四字即为张元济手书。
张元济的新居共三层,每层有两间并排朝南的大房间,屋前有一个小花园。他将底层东侧作客厅,西侧为餐室,他的卧室兼工作室是二楼西面一间,室内陈设简朴,房间西北墙放着一张床,床前有一张大理石桌面的红木方桌,这张桌子就成了他的工作台。他以73岁高龄,担负起抗战中流入市肆的稀世古籍《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校勘、出版工作。在那张红木方桌上,他天天伏案至深夜。1941年秋,这部稀世珍籍更名为《孤本元明杂剧》影印面世,初版350部,很快销售一空。在这里,张元济还为重庆中央图书馆做古籍鉴定工作。经他鉴定的善本共3800余种,其中宋元古本300余种,与当时北京图书馆的善本藏书量几乎相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人进入租界,从此,张元济进入隐居状态,靠卖字维持生计。他向裱画店要了书法家们的润例作为参照,自己制订润格分发给荣宝斋等书画铺,请他们代售。又函请京津杭等商务分馆代收写件,没想到各地人士仰其大名,纷纷前来求字,有对联、堂幅、屏条、扇面、册页等。甚至抗战胜利后,香港、新加坡等地仍有人慕名前来求字。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幸获得张元济的墨宝。如伪浙江省长傅式悦曾托人带来一幅画和伪钞11万元,要张元济在画上题跋,只要写傅式悦的别号即可,被张元济拒绝了。
1942年初的一天,张元济家停下一辆汽车,下来三个日本人,他们递进印有“大东亚共荣圈”及三个人名字的名片,当时张元济正伏案写一幅尺页,瞥了一眼名片,便随手从桌上取了张便条,写了“两国交战,不便接谈”八个字,由儿子张树年下楼交与来访者,那几个不速之客只得怏怏而退。
建国后,张元济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上海文史馆首任馆长。张元济在上方花园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二十载,直到1959年逝世。
《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
方世忠 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年05月
以上图文摘选自图书《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后附音频,扫描以下二维码即可进入。
一起去聆听建筑的声音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