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一档腾讯新闻的访谈节目《不好说特想听》:让大城市的年轻人跟父母解释清楚自己的工作。
可太有共鸣了,毕竟我现在都没跟爸妈说明白“新媒体编辑”是干啥的,我特别“不好说”,但爸妈还总是“特想听”。但看了几期发现,对话远没有聊工作这么简单,背后充满了尴尬、无奈又窒息的代际关系。
这是27岁男孩天天和他的妈妈的故事:
天天,是位时尚男公关,借着给妈妈聊工作,他说出了许多成长中的块垒,母子间积攒多年的隔阂,终于被摆上台面。
为知道儿子在做什么,妈妈在天天小时候拆掉他的房间门锁,翻看他的手机,日记。于是天天在家里装满摄像头。他说“要保证这个空间是属于我的,这样才有安全感”。
为锻炼天天独立,妈妈在他18岁那年便不再提供经济支持。于是天天赚钱格外拼命,为签一个合同跟人家喝白酒,一杯白酒一万块,喝完之后直接胃出血。
妈妈说,儿子是金子,所以要给他挫折教育,培养能力,“我知道你会恨我,认了”。
但天天说,这不是他想要的。
等他鼓起勇气讲完自己的感受,期待得到理解时,妈妈却不太明白儿子为何对这些过往耿耿于怀,问:“可以翻篇吗?成年了,豁达些。”
然后,母子的沟通由此暂停。
就像李雪所说: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01 “为你好”是一剂伤人的毒药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我这是为你好!不听我的你一定会后悔!
为什么你就不能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
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
说这些话的人总是高高在上,只需一句「为你好」,孩子的想法就再没有立足之地。看看这期节目的评论,几乎一股脑都是对妈妈的攻击。说她不愿承认自己对天天的伤害、强势、不尊重孩子......但从妈妈的角度来看,承认这些对她也许真的很难。
对于20世纪70年代末出身的一代父母来讲,“感知情绪”、“关注情感”是他们从未做过,也不知道自己需要去做的事情。
时代和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会习惯性依赖“权威家长”的面具来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对父母来讲,摘下这个面具,面对彼此真实的情感,非常可怕。
所以面对孩子的控诉,他们会恐慌。加上长期对自身情感的忽视,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恐慌,而是采取多种方式来否认事实。
当父母不断否认孩子的感受,或者为自己开脱时,他们很可能只是想安慰自己:我没做错,我不是糟糕的父母。
02 控制欲太强会让孩子变「巨婴」
控制欲强的父母,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会让孩子没有主见,缺少自主思考的能力,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
这样的孩子往往很焦虑,没有安全感。
节目《新生日记》中,姜潮曾经透露,因为从小没有跟朋友单独出去玩过,和妻子外出旅行,妈妈不在身边他会感到害怕没有安全感。
他坦言,「我从小就被保护得很好,爸妈细心呵护却让我感觉有很多缺陷,我上高中的时候,妈妈依然在接送。」
「我的自理能力很差,也不够独立,胆子就更小了,到现在还不敢熄灯睡觉。」
在严格的控制下长大的孩子,真的会如父母所愿,健康、快乐吗?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
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与痛失至亲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过度的控制,是孩子独立的绊脚石,让他没有机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难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连社交恋爱,都不敢去尝试,离开父母后,极易活成一座孤岛。
03 新生代父母一定要学会“适当放手”
许多父母也曾被他们的父母深深伤害过。
大多数中国父母辈成长和生活的环境,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许多的不同。不少人的父母生活在宣扬集体主义的时期,在这样的时期里个人的情感需求是长期被忽略的,甚至是被污名化的。因此,否认自身真实的情感需求,甚至批判自己的负面感受,是他们从成长经历中学到的面对世界的方式。
在那个年代,没有人讨论“原生家庭”,没有人看到他们的情绪。对自己当年受伤的经历,父母们也从未真正有过清晰的认识,很多人便会使用自我劝说方式把这些伤害合理化。
“我妈当年也没办法,家里都揭不开锅了哪里有空照顾我。”
“爸妈也都是为我好才打我的。”
你看,是不是和父母对我们说的话很像?因为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
他们也许都在大家庭中长大,而大家庭里往往是缺乏个人边界的。他们没有学习过什么是“尊重个人隐私和界限”,也不知道如何理解。很多问题不是个人和家庭的伤痛,是时代和环境带来的。
父母真正的爱,从来不是占有,不是事无巨细的万事包办,而应当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智慧的父母,既不会让孩子的童年感到缺爱,也不会让他们在成年后觉得窒息。
1. 保持界限感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提出:界限,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
多少中国家庭在以爱之名,模糊了父母和孩子原本应该有的界限,越俎代庖。
亲密也留有缝隙,才是健康家庭该有的样子。
父母要懂得与孩子保持一定的界限感,不要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给他独立的人生。
2. 接纳孩子的独立性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汪小菲在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曾说:
大人不要说「这孩子真像谁」类似的话,也许长相可能会像,但孩子是独立生命的个体。
我们可以帮助、引导他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但不能左右、控制他,让他去完成我们自己的梦想。
父母要接纳孩子的独立性,舍得放手,才能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生。
3. 尊重孩子的想法
张亮的儿子天天有一段时间成绩下滑,不允许他玩电脑,但天天却说自己有一个电竞梦。
张亮并没有马上就反驳他,而是给他五次机会,有三局进前十,就培养他。
结果天天连输三局之后,自己主动回去写作业了。
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不能一味否决和打压,而是要尊重他们,理解倾听孩子,换一种孩子更能接受的方式,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希望父母都能时常反思自己,尊重孩子,适度放手,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做自己,绚烂地绽放!
育儿也是育己,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莫过于一起成长,彼此成就。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