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员徐进正在车田育才中学为同学们上课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等线他们都是国内一流的考古科研人员,走进贫困大山,一驻扎就是数年,在重庆巫溪县天元乡、酉阳县车田乡等扶贫一线总能见到其身影;他们是贫困乡镇中小学特殊的老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结合专业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家乡的“宝藏”,找到自己文化的根脉,增强文化自信……
他们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扶贫项目组的成员,为了文化遗产的明天,为了孩子们的欢笑,他们已经在一线奋战数年,不仅如此,他们还有更大的理想……
寻找文化根脉
他们驻守在贫困一线
距离重庆主城500多公里的巫溪县天元乡,这里是大宁河流域的深处,也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天元乡交通不便,距离巫溪县城有80多公里的距离,连接两地的主要通道,则是一条蜿蜒在大宁河峡谷一侧的县道。
“每逢遭遇暴雨等状况,这条路经常会遭遇泥石流和塌方。” 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孙慧印象中,2017年遭遇的那次塌方令她难以忘怀,“路堵了,过不去,最后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在一条卫星导航都搜不出来的机耕道上绕行了大半天,才最终来到了天元乡。”
孙慧毕业于中山大学,2017年开始随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扶贫项目组入驻天元乡,参与天元乡顶寨遗址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规划,以及刘明楚庄园修缮设计两大文物资源的规划设计编制任务。顶寨遗址与刘明楚庄园均为清嘉庆年间当地著名乡绅刘明楚所建。根据计划,项目组需要分析评估其本体及周边环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田野调查和局部考古清理,为未来文物资源合理利用和文化旅游融合提出规划策略。
孙慧与同事们进驻时正是深冬,大雪封山,寒风凛冽,食宿不便,供给困难。项目组开始在各种艰苦条件下工作:水管冻了洗不了澡,就劈柴烧点热水简单擦一擦;从乡里到工地交通不便,为节约时间,他们就自带干粮前往,几个土豆就可以在山里过一天。
考古队员杨鹏强(左三)指导学生学习拓片(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扶贫要扶志
乡村来了“文化教员”
随着文化帮扶工作的进行,两个充满历史记忆的遗址开始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但在项目组看来,这才是工作的第一步。
“扶贫要扶志,文化扶贫始终要立足于老百姓,不仅要看我们的工作能够真真正正给他们带来多少实惠,还要让老百姓真正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深切认同自身的历史文化,让他们建立起与文物的情感联系,从历史传统中汲取智慧,从文化遗产中获得文化自信。” 重庆市文化与遗产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说,他还利用重庆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的身份,组织文艺工作者赴巫溪县天元乡小学开展文化帮扶活动,并给学校赠送了一批现代网络教学设备。
在扶贫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成为了特别的“文化教员”——不仅招募当地的村民来工地干活,更要培养他们学习田野考古的基本知识,掌握考古工作的基本工具和技能。除此之外,他们还从县里的博物馆带来了大量的文物展板和宣传资料,深入乡村,为当地的群众们带去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文物展览和互动。
“我虽然出生在巫溪,但10多岁就出去打工了,只晓得这里原来产盐,只晓得这里山多很穷,但没想到我的家乡还有这么厚重的历史。”村民向伟说,“从来没去过什么博物馆,专家上门来宣传后,才知道家门口就是博物馆。”
天元乡象坪村高楼小学是一个寄宿制小学,在校学生243人,这里很多的孩子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当他们听说课外的辅导老师是来自重庆的文物专家时,他们即兴奋,又好奇,期待着即将到来的课程。
汉砖模板、拓包、拓板、打刷、鬃刷、宣纸……这不仅是高楼小学的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这些考古工具,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是第一次上手操作。孩子们非常认真地听着关于拓片知识的讲解,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徐进专门把PPT设计成了漫画形式。等到动手体验环节终于到来的时候,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却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裁纸、上纸、上墨、拓印等步骤。课堂的时光过得飞快,一张张漂亮的拓片做成了,笑容绽放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
考古队员不仅定期为孩子们开课,还带来了文物展览等活动。在高楼小学校长田火平看来,这群“高级知识分子”为小学带来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为孩子们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说不定,这些孩子之中未来也会有人成为文物保护工作者。”
孙慧(左)正在去往巫溪天元乡顶寨遗址途中(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当“文物教师”
种下“希望的种子”
在距离重庆主城400多公里的酉阳县车田乡,文化遗产的希望种子同样被种下。
车田乡位于酉阳县东北角,总人口八千余人,也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车田育才中学是全乡唯一的中学,在校学生261名,承载着这个土家族村落振兴的希望。
2018年起,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馆员杨鹏强就随项目组驻扎于此,他一方面参与酉阳县车田乡何土司城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规划编制,这是当地不可多得文化遗产资源;另一方面,他也成为了车田育才中学的一位“文物教师”。
杨鹏强对孩子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们的鞋子。孩子们很多都穿着那种可以穿四季的运动鞋,家里条件差一点的就是一双十多元的足球鞋,甚至是绿色的解放鞋,露在外面的脚踝往往是黑的,“这一看就是考古队的苗子,脚的颜色跟我们走完考古现场一样。”杨鹏强半开玩笑地说,语气中带着心疼。
“孩子们非常聪明,只需简单接触,就能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徐进说,孩子们的求学欲令他印象深刻:“当时我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酉阳文化,从文物资料到历史人物,他们都认认真真做了笔记,下课之后也缠着我问个不停。”
“他们有教室,有体育器材,但几乎没有课外老师。”杨鹏强说,这里的硬件条件在改变,但他们依旧缺老师,“很多小朋友都是留守儿童,平时见到他们的家长都是爷爷奶奶辈的,只有在春节前后才能见到他们的父母,最初以为他们会认为孩子接触教材外的知识是多余,结果他们都非常支持,因不这些不仅是学校书本上没有的,也是网络上学不到的。”
酉阳车田乡育才中学学生展示拓片作品(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小小的愿望
带孩子们走出大山看看
“目前,巫溪县顶寨遗址和刘明楚庄园的保护利用方案已经交上级部门,后续工作正在统筹开展中。酉阳何土司城遗址的田野调查、测绘、航拍以及本体保护规划工作正在进行中。”
孙慧说,文化遗产保护是第一步,通过保护工作的成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继而助力攻坚脱贫和乡村振兴发展才是目标。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方刚介绍,该院还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各项文化扶贫工作,2019年该院就联合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开展了对酉阳县车田乡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工作。
“村民的文化意识培养,就是文化产业的催生剂。”6月21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酉阳县文物管理所,走进车田育才中学,为全校师生带去《古代的复印机》公众考古专题讲座。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孩子们认识到家乡的魅力,同时也营造攻坚脱贫的良好氛围,让群众与文化遗产之间产生情感联系和双向互动。”提及未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林必忠充满希望。根据计划,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不仅要继续深入开展相关扶贫项目,更要通过进校园、进村落等活动,增强文化遗产造血功能,他说:“不仅我们的扶贫工作会持续下去,乡村公众考古活动也会持续下去。”
“很想像老师一样看着他们成长,陪他们读完整个学期。” 杨鹏强说,“尽管为孩子们上了课,但我觉得这还不够,因为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必须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专业机构走进校园来温暖孩子们。”
“他们想学知识,他们想见识外面的世界,课堂讲座,只是他们的最低要求。”在孙慧心目中,也藏着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有机会带孩子们走出大山看看,“不止一个孩子给我说,他们想去看看重庆,看看那里的高楼大厦,看看那里的博物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