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从乡村旅游角度讲,乡村的诱惑力就在于城乡环境的不同特质。如果农村出现园林化、模式化、城市化景观,城里人还会去吗?从市场需求出发,乡村旅游开发应做到"养、土、野、俗、古、洋"六味俱全。
康养
田园养生 颐养天年
田园养生,指的是以田园为生活空间,以农作、农事、农活为生活内容,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生活目标,回归自然、享受生命、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健康身体、治疗疾病、颐养天年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里的田园指的则是广义的田园:包括整个农村地区,即不但包括农业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田园、水域和环境,而且包括农村地区的道路、城镇、集市、村庄、厂矿和自然环境,当然,已经用来生产、准备用来生产、可以用来生产、提供能够满足人们营养需求、品尝需求和原料需求的产品的农业用地是主要的。
土味
保留一份纯真
人都有猎奇心理,看惯了阳春白雪,有时偏偏就喜欢一些土得掉渣的东西,这种"土"首先是指原真的、古拙的、独特的民居、桥梁、古道等等,这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古老淳朴文化的载体。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带有普适性,国外也是如此,加拿大的农庄民宿、土耳其的洞穴酒店等,极好地保存了固有区域的整体风貌,对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亦然。这种"土"和"真"与城市司空见惯的现代化建筑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景观,这种差异化无疑是最大的竞争力。
野味
守护一方乡野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的就是一种乡野风味,这种味道愈是久远,愈是绵长,愈是令人怀想,以致于城里人有了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乡村旅游由此而来。
乡村旅游规划应当订制化,而非标准化、规范化和模式化。这种订制就是要遵循"道法自然"原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忌随意改造乡野景观,刻意营造劳动场景。
俗味
演绎一种风情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纯朴的乡村风俗图!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积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民族风情和传统节庆构成了乡村独有的文化特性,其中有历史、有故事、有情趣、有风俗。这种俗味对于我们现代人弥足珍贵,也是城里人所梦寐以求的。
大俗即大雅。"俗"之旅游卖点正在于入乡随俗,参与和体验这类乡村民俗活动,原汁原味的农趣,由俗不可耐而随俗雅化,使大人重温童年味道,也让孩子体验到了真正的农趣。
古味
传承一脉文韵
乡村旅游扎根于古老的村庄,古建尤为珍贵,即便是残砖断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鉴于此,要梳理当地文脉,传留当地文韵,存留当地古味。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力求修旧如旧,避免大拆大建。只有这样,才能在规划中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为乡村保留古风文韵,增添古朴沧桑之感。
对于古村保护,务必保持外貌上的古风、古朴、古香、古色,这包括古井、石碾、石磨、寺庙、祠堂、街巷等建筑设施的外立面,至于内部装修和陈设,为落实新农村建设,满足农民便捷化、舒适化生活需要,可以稍加改造,但要特别注重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对整体风格要保持一致,环境不能出现违和感,文化不能出现错乱感。
洋味
生发一丝创意
目前我国兴起的休闲农业、农庄,通过适当地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整,引入时尚化、现代化、观赏化元素,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外来游客的舒适度,甚至给游客创造惊喜。当然,添加现代元素,要注意适度,过犹不及。有的新建景观过于时尚化、现代化,与原有生态系统极不协调,甚至有点画蛇添足,结果只会弄巧成拙。
墨家主张"大道至简",道家主张"无为而为"。这不是让人完全不动,不做任何事情,其用意是不要以多取胜;而是要以少胜多,这正是极简主义设计的精髓,即注重简约,抓住要害,尊重自然,顺乎自然。
总结:
作为乡村有着广袤的田园+养生+康养模式建设,适合长期养生养老的休闲农业将是未来的一个机遇与挑战,乡土风情游也将成为一种生活的时尚和刚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