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日下午,课程结束,小朋友说:有个测试做得不太好。我说,没关系的,回去把不懂搞懂就行了。
小朋友讶异:你怎么不问我考多少分?这个反应似乎不太正常,是啊,按往常我不仅要问考了多少分?还要问最高分多少?平均分多少?错在哪里?为什么不会?巴拉巴拉!最后情绪的好坏由这些因素综合确定。
之前一直这样,但在看完《重症监护室》的这个下午,脑海被太多真实的生死占据,补习班的一次小小测试实在无法激起涟漪,甚至觉得以前有点神经质,实在小题大做。
PS/在培训机构家长休息室读完此书/
席慕蓉曾在《小红门》说:“你以为日子这样一天一天地过来,昨天、今天和明天应该没什么不同。但是,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转身,或者一刹那,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诀了。”
无锡桥塌事故,三死两伤,多冰冷的数字,一辆车里是一对母女,接孩子放学的最普通日常,就那么一秒钟,人没了。另一辆车里是位单亲爸爸,孩子在认出车牌那瞬间,该有多崩溃呀。受重伤的人依旧在ICU,至今未脱离生命危险。
小朋友自从上了四年级,我一直努力规劝自己不再“吼”娃,也为戒吼想过很多招,比如有情绪时我会想“这么点孩子从早学到晚,周末都排满了,多可怜。”或者想“女人一吼生气动怒,老得比较快。”或者我会逼自己“吼”前一定冷静思考下,我要吼的这件事从孩子角度看是不是正常?尽量换位思考。当然,也会看一些鸡汤文、育娃书。效果有一些,相比低年级,“吼”的频率明显少多了,似乎治标不治本,源于自我控制的戒吼还是会间歇性发作。
《重症监护室》这本书似乎治愈了我的心结,似乎发自心底我愿意放下一种“执念”。自从孩子读了书,彼此都没有消停过,鸡娃、吼娃、吐槽、愤怒、焦虑,日子过得七零八落,就为了孩子考一好大学、将来找一好工作?我们拼死拼活总想抓住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渐渐忘记了,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有一件事,我们要不停地提醒自己:一家人平安健康地在一起,就是好日子。
2.
若是几年前,《重症监护室》这种类型的书,估计我不会涉猎,这种一看书名就知道阅读此书,需要巨大的心理支撑和情感储备。
国庆回老家,一位熟悉的邻居婶婶坐在小区休息,见到我啊啊呀呀打招呼,我笑着点头,不知道伶牙俐齿的婶婶怎么一下子口齿不清,母亲告诉我,她得了脑血栓,大小便失禁,基本不能生活自理。孩子在外地,也没办法照看,婶婶的老头子是再婚的,她得此病后,爱管不管,母亲有时不忍心,会去帮忙。母亲还对我说:你有空去陪她坐会吧!说不定你再回来人就不在了。
这句话很扎心!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把一位中国读者很陌生的作家“残雪”推上了热榜,她是谁?她的作品太先锋、太小众,很多人读不懂,包括我。后来我找了一本《残雪文学回忆录》(备注:微信读书有),再去看她的文本,有点似懂非懂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残雪的外婆和弟弟相继去世后,她一遍遍尝试在梦里搭建与弟弟重逢的场景,她写成日记和一些小的文字片段。她写道:
写作就是在演不可能的事,最初的创作曾使我大大地惊讶:为什么写下的事物越不可能越有意义?我到底要干什么?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了,我就是要将那种无望的沟通进行到底,我要自己来扮演死神,打通灵魂与灵魂之间的那些墙。
这件事,我在少年时代就得出了结论。这就是,尝试了无数各种各样的沟通之后,我懂得了只有一种沟通是最无望的,那就是同死亡的沟通。失败成为我心中的死结。对于死者,我放不下的不是记忆,而是自身无穷的悔恨以及要将这悔恨传达给对方的冲动。越受挫,越强烈,越要重演那种不可能的戏。
经过死别,才能参悟,国庆回家和一老同学小聚,一年未见,瘦了好多,各自忙碌也淡化了联系,得知她父亲癌症过世了,经历了无数煎熬,新家老家来回奔波,父亲过世时,她却并未在场。似乎那一瞬间,你会明白作家残雪说的“只有一种沟通最无望的,那就是同死亡的沟通。”
双方父母在渐渐老去,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享老人的福,他们的身体只能说还算健康,不时各种毛病侵袭,这一年,我心里总不时被一种恐惧萦绕,也不知道哪一天会发生什么不可预料。除了正常打电话报平安,如果突然在工作间隙接到家人电话,我就会莫名心一惊。像我们这种漂泊在大城市的异乡人,远在故乡的亲人,永远都是心底的惦念和牵挂。
娃爸作为我家财务总管,他过日子一直比我更节俭,防患未然,他总会说,四个老人,真有什么突发情况,确保我们能担负得起,难不成跟人家借呀?
《重症监护室》里有个爸爸50来岁,脑死亡,靠呼吸机维持,一天八千多元,无底洞,家属最后选择了放弃治疗,作者写道:坚持还是放弃,像拉锯一样,反复地拉,反复地锯。她最后终于咬牙决定——让父亲去死吧。
放弃治疗意味着对一个人生命宣告结束,意味着杀死一个人的不是病,不是死亡,是家人。写下“放弃一切治疗”六个字。未来的岁月,患者家属必将踩在刀尖上过日子
天灾、人祸、重病,总觉得这些都是极端案例,离自己很遥远。我们也期待,这些永远远离我们、远离整个人类。但期待到底怎样,我们哪能决定呢?
我只是想父母身体还健康、孩子都这么可爱,应该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时光,要开心、要快乐,至少在陪读这件事上,不要着急吧唧地去吼,伤孩子伤自己。
看《重症监护室》这样的书很沉重,可沉重之后会释然。推荐大家看看周芳老师这部作品,她在ICU潜心做了一年义工,这样写作本身,是不是算一种生命写作?我对作者充满钦佩和敬意!
该书详情可戳 我们在生死关头的拷问,难道不该具有人类的体温么?
小福利
赠书
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生活,直愣愣扑来,弱小也好,强大也罢。从今往后,你都将成为他们的依靠。人生无常,一家人在一起,没病没痛,和和美美就好。
中年人生,不知道你是否有话要讲,文末可留言,截止10月17日10:00,留言点赞数最多的前五位赠《重症监护室》一册,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寄出。
中年以后,养个爱好,犒劳自己!
小升初
点击“阅读原文”可至当当购买《重症监护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