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传千余年的地动仪,因为一个原因,被历史教科书删除
中国古代有文圣孔子、武圣关羽、医圣张仲景,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这些领域,都是古代人民比较擅长的,他们做出过许多杰出的贡献,福庇了我们后人,因此,得以名垂千古。其实在古代一些冷门的领域,也有被后人封圣的,东汉的张衡发明尤为出色,所以被称为“科圣”。
张衡有许多身份,他是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还是文学家,并且每一项都非常出色,比如在文学方面,他便和司马相如等人并称“汉赋四大家”,不得不说张衡真是个天才型人物。
我们对他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地动仪了。
在大部分地区的历史教科书上,都对张衡和地动仪做过介绍,仔细搜寻记忆,我们应该能够记起教科书上地动仪的样子:
此物类似铜制的香炉,炉壁的外侧有八条小龙,龙的下面蹲着八个张嘴的铜蟾蜍,分属八个方位,每个龙的口中都衔着一颗圆球,当某个方向发生地震时,龙口中的圆球就会掉落到蟾蜍的嘴巴中。
很多人以为这个地动仪,就是当年张衡制作的那个地动仪,但如果仔细看过教科书上关于地动仪的那篇文章,应该注意到了,插图标明了其为复制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学者王振铎根据史籍上的描述所仿制出来的,并且这个地动仪没有监测地震的作用。
因为真正的地动仪早已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失传了。
史籍关于地动仪的记载,只有短短数百字,没有关于张衡制作地动仪的过程,所以王振铎复原的地动仪没有记载的功效。为了完整还原一个有监测地震作用的地动仪,有关领域的学者做出了许多努力。
至今为止,共有十三种地动仪模型,比较主流的看法,约有三种原理。
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张衡的地动仪工作原理是利用了力学的“惯性”,并将其称之为“悬垂摆原理”,以冯锐为代表的学者,使用这个原理将地动仪复原了出来,经过不断的完善,这种原理复原的模型,可以起到监测地震的作用。
冯锐的地动仪模型否定了王振铎的模型,具体的原因涉及到物理学知识,便不作论述。冯锐的模型,得到了中外科学家广泛的认可,但是在这之后,又有人对冯锐的模型提出质疑,其中有一位质疑者叫做李志超。
李志超本身也是一个物理学家,并且他对地动仪有着独到的见解,提出了“自由杆模型”,不过自由杆灵敏度低,经过试验分析,这种原理所复原的模型,无法监测出像“陇西地震(张衡地动仪所监测的那次地震)”这种强度的地震。
还有一种是“斜置垂直摆”,这种模型灵敏度过低,并且在模型中采用了一种类似弹性恢复的“弓”,但是以东汉时的制造技术,无法之做成这样结构的弓,因此,这种模型似乎也很难成立。
可无论是哪种模型和原理,都无法直接去证实,它们是否和张衡的地动仪所吻合。
为了找出张衡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学者专家们又扎进了浩瀚的史料当中,经过与《后汉书》、《后汉纪》等典籍的对比,关于地动仪的文字记载从一百多字扩充到了两百字子,其结构和外形的记载更为详细,可其中仍然没有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一些史书曾说明,《器准图》、《地动铜仪经》等典籍记载过地动仪的图样,甚至是原理,但可惜这些典籍同样失传。
由于如今大多数地动仪模型,无法监测出地震,因此许多人(如方舟子)认为张衡的地动仪也无法监测地震,而冯锐等专家复原出的地动仪可以监测地震的模型,又无法证明是否与张衡地动仪的工作原理一样。
故而,在没有明确史实的情况下,历史教科书暂时移除了关于张衡地动仪的内容,或许只有等到《器准图》等书籍被发掘,张衡的地动仪才有能被真正认可,毕竟张衡的地动仪如果能够监测地震,则比西方早了1700多年。
风月始终相信,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造出这样的发明也不足为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