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名大学生在“哭墙”前“描红”
手中一笔一划,寄托无限哀思
南报网讯 (记者 许琴 通讯员 江东) 10664个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姓名,合计近4万字。刚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遇难者名单墙前,一群年轻的大学生手持毛笔,为遇难者姓名逐一“描红”,一笔一划,寄托对遇难同胞的无限哀思。
遇难者名单墙,又称“哭墙”。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1995年初刚设立“哭墙”时,“哭墙”长43米,刻有遇难同胞姓名3000个,其后名单墙多次增刻,目前共刻有10664名遇难者的姓名。
这群为名单“描红”的大学生是南航金城学院、南京审计大学的志愿者,将近100人。他们从11月15日就启动了这项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分批加班,将在未来半个月内“描红”这1万多个名字。
大学生为遇难者姓名“描红”活动从2017年起,今年已是第三年。“‘哭墙’上1万多个名字是30万遇难同胞的代表。‘描红’,让名字更清晰,更让那段历史更加清晰。”志愿者团队的指导老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卓然说。
站在“哭墙”前仔细观察,“哭墙”墙体的材质并不完全一样。胡卓然说,不同材质上名字的墨迹颜色也稍有变化,有的是深灰色的,有的是纯黑色的,同学们在调色时就要找到这种变化。为了尽可能快速、准确地复现遇难者姓名,志愿者们调配了专门的黑色、灰色等颜料,确保调出的颜色和原有色调完全一样。
记者了解到,这支队伍中有的大学生已多次参加“描红”活动。来自南航金城学院的曹桐鑫已是第二次参加“描红”活动,他说:“在描刻遇难同胞名字时,内心非常沉重,因为每一个名字都代表了一个逝去的生命。”
来自南京审计大学的聂鹏说:“我是南京人,从小对这段历史就比较熟悉。这些留下姓名的,以及很多没有留下名字的同胞,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我们把每个名字补描清楚,为的是让这段历史重新鲜活起来。”
“哭墙”高度有3米多,在“描红”顶端的名字时需要使用梯子,在高处“描红”时往往得坚持一到两个小时。“‘描红’都在冬季,有时风大天冷,从梯子上下来时手几乎没有感觉了,同学们就把手放在脖子里取暖。”胡卓然说,大学生们用双手让历史更加清晰,用实际行动重温史实,通过这次活动,他们也能更加体会和平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