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敦刻尔克》里没说到的大人物们,大撤退期间在干什么?这部片之所以叫“至暗时刻”,是因为当时的英国,从皇室到贫民,举国上下都充斥着绝望。丘吉尔上任之前,英国首相是一直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的张伯伦。他一味的妥协退让,最终导致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把驻守在法国的40万英法联军逼到了敦刻尔克等死后,张伯伦引咎辞职。丘吉尔哪里是临危受命,摆明了是给张伯伦擦屁股的。但关系到整个世界的救亡图存,丘吉尔还是接过了重任。
在面对惊慌失措的全国国民、抱持怀疑态度的君王,以及那些陷自己于不义的政党同僚的多方夹击下,丘吉尔必须团结自己的国家,挺住他和这个国家都最黑暗的时刻,并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所以他上任后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在下议院的会议上力排众议,呵斥那些主张跟德国求和的“怂货”,然后给这个沉浸在绝望中的国家,注射一剂强心剂!他深知:没有信心的民族和国家,不可能赢得任何一次胜利。于是就有了电影预告里的画面: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演讲,不仅扫除人们萦绕在心头的绝望阴霾,更刺激了大家誓要抗战到底、取得胜利的决心。
9月初上映的《敦刻尔克》,从海军、陆军和空军三个维度,分别从时间、平民和士兵三个角度,全景展现敦刻尔克海大撤退。而它唯一缺乏的,就是领导人都干什么去了,他们为这件事做了哪些决定。
《至暗时刻》以丘吉尔为视点,工整地弥补了《敦刻尔克》里领导人缺席这个空白。所以中文海报上会这么写:“丘吉尔在敦刻尔克生死关头”摆在丘吉尔面前有两条路:要么跟德国人求和,要么承受更沉重的打击,带领毫无士气的英国人去战斗——而求和的呼声,以及对丘吉尔能力的质疑,却是当时的主流声音。所以电影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并不是他在下议院的演讲,而是别人质疑他时,他大声申斥对方:“我打断你说话时请你不要插嘴!”这是丘吉尔的独断专行和蛮横霸道,却也是他能带领英国人走出“至暗时刻”的人格魅力。更是“V”字手势能跟他融为一体,完美代表“胜利”决心的根由所在。这就是符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