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直是一个人,没有人能看透他,他也不想让任何人看透,他不按牌理出牌,他装疯卖傻,他颠颠狂狂,他遇到了一个团,一个炮灰团,一个像他一样稀里哗啦的团,没有谁是英雄,相反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缺点无限放大,但是在他带领他们经历过的战役中,他看到了不为人知的杂草中的绿色,他们也在与他的相处中,发现了一片滋养的润土,就算这土最后会把他们埋葬,他们也心甘情愿的摇曳着枝叶。他遇到了一个人,一群炮灰中的一个,他一眼就看透了他,就像他也看透了他一样。他们的学识,他们的背景,他们的行为举止,大相径庭,但是孟烦了在龙文章下贱的卖弄中,看到了一颗灵魂的无畏,他无地自容的在矛盾中挣扎着。而龙文章在孟烦了的扯淡臭贫中,听出太多直陈痛楚的话语,他无法离开这个与他心灵相通的人,并想要释放他那颗包裹太深的灵魂。
在前期我不是那么喜欢也不明白龙文章,他无畏着也自私着,他复杂着又简单着,他的行动带着绝决,他的话语有着轻佻,他变幻莫测,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后期的龙文章,人性的东西被放大了,在他的身上应了一句话,尤如他跟狗肉的关系:是要处的,他和他的炮灰一路走来,他成了他们的魂,他们成了他的亲人。然后他带着他们一起去完成内心的救赎。
北平小太爷孟烦了用损人来掩盖内心的缺失
大爱小太爷儿这个角色了,是因为倍儿亲切,得承认这么喜欢这剧的原因,多少有他的成份,这个一路儿贫下来的主儿,不知道腻歪了多少人,却让我大呼过瘾,这是孟烦了这个人物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其实剧里也借张立宪之口说出了这是小醉喜欢烦了的原因之一。孟烦了,生于北平书香之家,老太爷出场之后,多少人得愤愤不平啊,唯一一个把家世背景交待的底掉儿的角色,却原来就是这么一位招人不待劲的主儿。老太爷古板刻薄,家教严明,一天到晚端着,见天儿的嚷嚷着:诺大的中国就摆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而他自己却应了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人物是典型的家长制式的人物,兰晓龙的用意有讽刺,有自嘲,诺大的中国这样的人从来都不少。文人的不切实际和自我感觉良好,是伴随着他们的灿烂的文笔一起升华的。除此之外更交待出了孟烦了这个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之一。孟烦了是在一个如此严厉的家庭长大,他是缺少父爱的,并且父子的隔膜伴随着他的成长,也影响着他,没有什么比不能沟通,更让人无奈的事情了,而且还要循规蹈矩的遵守着家风,这样的人多数学会了自我保护,隐藏内心的真实想法。另外他的父亲肯定对他有过殷切的希望,不自由的空气使他窒息,不被理解的灵魂无处申诉,所以他逃了出来当兵,否则以他北平世家的学生身份,不应该混成这样的。
他对打仗这种事,也曾经天真过,豪气万丈过,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溃败中,他对什么都不在乎了,除了自己那条精儿贵的命,他跟谁都不过心,他学会了耍滑头,反正损人也不用花钱,他用他那点仅有的技能,把人埋汰了一溜够,即使对那个最疼他的郝兽医也不例外。有的人可能觉得他的嘴太毒了,其实他的内心是善良的,甚至是软弱的,软弱诱发懦弱,他得为自己找一层铺盖,在别人马革裹尸的时候,不动容,在战死沙场的时候,无牵挂。可是在不知不觉中,他还是和炮灰团的炮灰们有了感情,他知道死啦的野心,他不想让大家就这样妄生,自然也有着自己的私心,他比谁都挣扎,他比谁都矛盾,他比谁都想的更多,所以他怯弱,他无为,那个心中充满少年中国的小书虫,是否曾经是孟烦了的昨天,而孟烦了的今天,都用来学习扯淡了。
可是得过且过,不能掏空他的大脑,他们依然在那里,被埋藏的很深,直到龙文章的出现,他让他看见了自己内心的渴望,他怀念的家乡,他身边过往的过客,他心底的伤悲,他把命将给了龙文章,不慷慨激昂,不壮怀激烈,而依然是一张说话不饶人的嘴,一个清楚真相的脑袋,一颗明知了无希望,却不得不为的决心。因为孟烦了的真实,有人喜欢,有人讨厌,一个人本就不是一张平面的壁画,折叠的屏风也许算不上高雅,灰暗的色调过多可能引人生厌,材质的取舍直接影响了审美,但是残缺的美好,却让我的眼睛发亮,熟悉的质感,让我心之戚戚焉,我,非常之喜欢孟烦了这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