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7年,东汉末年,三国局势大致已定。这一年,曹丕成功击败弟弟曹植,被曹操确立为魏王世子;同样也是这年,“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去世。
王粲虽跟曹植同为“建安七子”,实际上他的关系却是跟曹丕更近一些。那么问题来了,王粲跟曹丕如此交好,为何曹丕要在出席王粲葬礼的时候,公然学驴叫?自己叫还不够,还要发动大家一起学驴叫,美名其曰为哀悼王粲?将人比作驴,这不是骂人吗?
曹丕还真不是骂王粲,而是真心在送别自己的好友,这中间的误会主要还是来自于古今之间的文化差异。驴在我们现在看来,是蠢笨的代表。谁的脸要是很长,那就是“驴脸”;脾气倔强,那就是“驴脾气”,连胡说八道也可以用“驴头不对马嘴”来形容。
但在古代,驴却是一种赞扬。“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为驴写过两首诗,名为《驴二首》,其中有一句为:“临路长鸣有真意,盘山弟子久同参。”这就是说驴叫蕴含真意,令众弟子们一同沉醉钻研。
再比如说东汉隐士戴良,以乐善好施闻名天下,曾被聘为司空府,但他懒得去做官。戴良的母亲也特别喜欢听驴叫,戴良为了讨母亲欢心,没事就学驴叫给她听。“良少诞节,母憙驴鸣,良常学之,以娱乐焉。”我们再说回王粲。
公元177年,王粲出生在东汉的官宦世家内。他祖父王畅曾经担任过汉灵帝时期的司空,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期也曾官至过太尉,二者都位列三公。公元191年,董卓被孙坚击败,带着汉献帝退守长安,王粲跟着一起西行,碰上了东汉著名文人蔡邕。
蔡邕在当时特别出名,因文采出众,被董卓强行征为官,满朝文武都对其很信服,每天大门前拜访人士络绎不绝。拜访蔡邕的人这么多,但他精力有限,因此很多时候其实是闭门不见客的,唯独王粲是个例外。
有一次蔡邕听闻王粲前来拜访,惊喜的鞋子都穿反了,连忙跑出来迎接他,这就是著名成语“倒履相迎”的由来。蔡邕一路引着王粲进屋,并对屋内其他文人极力推崇王粲,甚至表示王粲学问之高,值得自己将所有藏书送给他。
后来天下大乱,王粲先是投靠刘表,替刘表写出《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劝说在袁绍死后互相争斗的袁谭跟袁尚不要兄弟阋墙,文章获得了“词章纵横”的美誉。
公元208年,刘表身死,王粲又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前去投奔曹操,受到曹操赏识,并因学识出众,负责制定新的律例典章,还跟曹丕以及曹植以文会友,有了不少往来。王粲不仅博学多识,反应能力还特别强,擅长辩论。每次曹魏上朝时,只要王粲一开口,别人根本说不过他。
公元216年,王粲随军出征孙权;次年春,在班师回朝之际,王粲卒于邺城,年仅四十一岁。王粲生前也特别爱听驴叫,因此曹丕为了怀念自己的友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在其葬礼上大声学驴叫。
参考资料:《后汉书》
责任编辑: